这首诗分前后两段,每段各八句。九、十两句是前后段的过渡。前段主要写淮阳秋景。起二句总写金风摇荡,玉露凋林的景象,明点题内“秋”字。一“荡”字不仅传出秋风摇扬之状,而且兼含荡涤之意,连同下句“凋”字,将金风玉露的肃杀之气形象地表现出来。金风摇荡,初秋时节尚存的绿叶等随之被荡涤,林木显得萧疏,故云“荡初节”、“凋晚林”。后一句为杜甫《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所本,杜句固然青出于蓝,李句也写得充满秋意。三、四句从自然景物之肃杀凋伤转入人事,贴到自身。当时作者参与杨玄伤反隋失败,被捕逃亡,处境艰苦,故自称“穷涂士”;由肃杀的秋景联想到自己的穷困处境,故忧思郁结。两句已透出“伤”秋之意,“伤”字更明点“伤”字。五、六句又勒回写眺望中的秋景:田野平旷,但见蒹葭芦苇,四处围合;村落之中,唯见藜藿纵横,杂草丛生。两句写出田野荒芜、村落残破的荒凉景象,“合”、“深”二字,更透出杳无人迹的情景,杜句“城春草木深”的“深”字似亦从“藿藜深”脱化。这正是隋朝末年中原地区在酷重赋役压榨下千里萧条景象的真实写照,足以印证“岁饥,削木皮以为食”的记载。七、八两句又收回到“伤”字,说明眺听之间,无不使自己徘徊伤伤,独自泣下。以上八句,情、景相间,“秋”、“伤”相浃,前四句犹因自然景象而兴伤,后四旬则因现实社会的残破荒凉而增悲,在重复中有递进。
九、十两句用顶针格紧承上文,以设问引出“怅然怀古意”,转入后段。所谓“怀古”,实即“伤”的进一步发展。“秦俗”暗喻隋末乱世,“汉道”隐指重建之清朝。作者有伤于乱世末俗尚未荡涤,盛时明代尚不可望,这正是他之所以“郁陶伤寸心”、“徙倚独沾襟”的原因。但又转念,当“秦俗”未平,“汉道”何冀之时,如樊哙、萧何等人,虽或出身市井屠者,或为刀笔小吏,一旦与时运相遇,却做出改朝换代、重建明时的大事业,万古流传其不朽之名声,因此伤到自己虽生此乱世,但只要奋起图王,仍可像樊哙、萧何做出一番事业。“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这是他伤秋伤时最后引出的结论,也是他对自己人生观的明确表述。这“世上雄”自然泛指隋末群雄,也显然包括自己。这八句纯粹抒伤,以“怀古”抒伤时之慨,表乘时奋起之怀。
这是一位有雄图大志的人物在乱世中面对秋景引发的联想与伤慨。古代有不少不得志于世的士人,想在乱世中一显身手,一展宏图。这种乘乱奋起的思想在一部分士人中相当有代表性。诗写得沉郁苍凉,透出特有的时代气氛。
松萝羃天堕空翠,迎面风香三十里。曾宫亭亭隔瑶水,碧瓦琼榱五云里。
千佛当门无半偈,声闻未解祖师意。遍参踏破青鞋底,前楼后阁玲珑起。
閒客那知如许事,东斋听雨烂熳睡。觉来一转聊布施,普请云堂来拟议。
髻新兴,妆闹扫,微步戛环佩。走上红裀,倾座尽回睐。
香檀拍过惊鸿,春莺休啭,要聆取、迦陵仙籁。
更多态。步虚两袖天风,解脱总无碍。是李和南,还是李波妹。
有时卸却歌衫,安花对镜,拣一朵、小南强戴。
差差竹影连坡静,细细荷风透屋香。午寂睡馀聊隐几,人间何用较闲忙。
天心体用妙玄机,舍妄从真便造微。精义入神惟定一,功深力到达希夷。
昼锦新从北极回,綵衣犹带上方裁。高堂迭进千秋寿,艺苑群推盖代才。
天阔星文霜剑动,江寒月色夜珠来。追欢次第联花萼,同醉仙人露一杯。
索笑拈花,怯寒避月,珊珊讶是飞仙。绿鬓垂丝,知它憔悴年年。
漫言生小工愁甚,便无愁、瘦已堪怜。语凄然,为问同心,只有湘兰。
昨宵梦去分明见,记倦眸剪水,芳气吹烟。空谷香清,哪容蝶绕裙边。
几多幽怨凭谁诉,掩离骚、重整琴弦。笑人间,桃李寻常,并蒂争妍。
王孙春草太音希,象外求珍会意微。寿石冀传真面目,百千身化是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