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英豪相视一杯中,笑向金銮顾紫宫。貂作当年知己具,靴留千载侍臣风。
人壮三吴地,天开五岳图。神交江月迥,目极海云孤。
老凤鸣琪树,秋花照玉壶。洞庭骚雅会,知尔说狂夫。
前年离长安,与公为死诀。长安门外长乐坡,胸中壮气浑消磨。
其时夜宿灞桥上,梦中勒马犹西望。江淮之上情愈劳,去年曾寄西山高。
今年今日春将归,春风不似秋风时。山阳数月雨不止,泥深穷巷行人稀。
忽闻公死终南山,坐中忽过东西关。黄泉一去几万里,吁嗟公兮何时还。
盂有水兮无食荐,烹有茶兮无酒奠。魂兮来兮不可知,来若飘风去如电。
报恩之事终有期,未必儒生只贫贱。
中庭何所有,艺彼竹与兰。竹兰被户牖,玉树罗堂端。
天风西北吹,众香越以繁。借问此何居,言之辛且酸。
本家东海上,羁旅在长安。良人早见背,遗婴亦已单。
秉心在冰檗,谁能惜盛颜。杨枝耀春华,柏枝凌岁寒。
岂无青阳辉,良非我所观。补衣为儿襦,辍食为儿餐。
儿从长者游,断发佐儿欢。以此持门户,幸不堕衣冠。
我闻慕且悲,此义世所难。共姜名不沫,文母节未殚。
试为贞妇吟,一倡再三叹。
碧水楼楼三月春,蛮儿个个唱歌新。通海坊中人作市,灵慈宫里乐迎神。
风雨敲帘响,黄昏倚枕听。一番淅沥一番停。不道秋声似此、太零星。
弄瞑灯如豆,浇愁酒欠灵。吟虫况复近纱棂。搅得今宵玉漏、也无凭。
杜门身块坐,息念心灰死。香火远祠庭,文书净窗几。
治剧力岂任,投闲计良是。深惭未报恩,尚费官仓米。
吾侪晚闻道,错以名为市。那知标榜著,便有谤尤起。
如君取已多,蚤合登贵仕。况彼青箱业,家声在人耳。
草草脱廌冠,重升未应止。但愿毋近名,嘉言终合指。
好月良宵能几何,衡门难得故人过。话逢子夜炎蒸去,事忆青山感慨多。
酒可禁愁浑忘癖,诗能却病欲成魔。怡怀尚有留宾榻,满沼荷香鸟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