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虫先秋闻。”)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
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作者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
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全诗结构巧妙,语虽平淡而意味深长。叠字的运用使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声情美。
紫芝峰下,小小山居。家风淡薄,堂供萧疏。茭粽叶包蒸米饭,野山茶点石菖蒲。
天中茭节,不用书符。百怪千妖自扫除,张道士、李师巫。
望崖争却步,遗下药胡芦。
鉴在机先,妙在转处。碧眼胡儿,全无肯路,行一步是一步。
信脚错踏翻,大地无寸土。业风吹上乳窦山,来点一杯茶,徐徐向伊道,提鞋去。
东风人柳三眠起。秋千小院重门里。对对浴红衣。鸳鸯塘上飞。
个人花底见。惊喜回团扇。含笑指鸳鸯。花时日日双。
床头春酒百花香,醉里谁知柿子黄。想道故人消渴久,秋来为摘满林霜。
春风花落溪水羕,贫家柴门闭水上。女儿三十无夫家,日月临流洴澼絖。
芦中穷士伍子胥,星奔乞食来村墟。壶浆岂为投金报,感激沈身鱼鳖猪。
白蜺为裳玉为佩,昌容练色烟染黛。岸草汀花无限愁,雾鬓风鬟竟安在。
人生遇合信难期,倾城颜色无人知。若教身入吴王苑,尊荣宁得让西施。
佛迹空在兹,佛心无处所。寻迹以求之,似学邯郸步。
再为城南游,百花已狂飞。更堪逢恶客,骑马风中归。
久作彭门客,羁心强自宽。莺花春梦老,风雨麦秋寒。
吾道一尊酒,生涯半旧毡。故园松菊好,翘首暮云端。
梧井凉生矣。喜天上、绛河不隔,一痕秋水。衣薄五铢应耐冷,绝胜人间罗绮。
看鹊驾、遥联雁齿。独倚西楼寻句冷,恰灯前袖得云笺至。
传韵语,良宵尔。
那堪客里兼愁里。向天涯、瓣香遥祝,陈瓜荐李。试问长生秋殿里,多少浓情艳思。
都记取、宫纱红字。缥缈空传金钿盒,令人间、长恨频歌此。
谁更见,蓬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