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丁卯七月既望,余偕同志放舟邀凉于三汇之交,远修太白采石、坡仙赤壁数百年故事,游兴甚逸。余尝赋诗三百言以纪清适。坐客和篇交属,意殊快也。越明年秋,复寻前盟于白荷凉月间。风露浩然,毛发森爽,遂命苍头奴横小笛于舵尾,作悠扬杳渺之声,使人真有乘杳飞举想也。举白尽醉,继以浩歌。
清溪数点芙蓉雨,苹飙泛凉吟艗。洗玉空明,浮珠沆瀣,人静籁沉波息。仙潢咫尺。想翠宇琼楼,有人相忆。天上人间,未知今夕是何夕。
此生此夜此景,自仙翁去后,清致谁识?散发吟商,簪花弄水,谁伴凉宵横笛?流年暗惜。怕一夕西风,井梧吹碧。底事闲愁,醉歌浮大白。
铅刀方用世,挂壁干将闲。剪松养荆棘,匠石空悲酸。
驱车陟大行,日暮多险艰。玄冰胶大谷,脱粟贵琅玕。
魑魅揽人魂,豺狼食人肝。路远无羽翼,何由得飞还。
漫云学佛竟何曾,且伴西邻正觉僧。莫笑酒狂刚止酒,且来灯下看传灯。
人言星近如堪摘,谁谓天高不可升。见说燧人初改火,固知将圣信多能。
有菊东篱下,始遭凡菊娇。露苞时矗矗,绽蕊尚寥寥。
他花开欲遍,弱蒂尚摇摇。岂知此花好,植品特超超。
不轻逞颜色,时至始苗条。芳房高吐萼,锦瓣密垂髫。
艳丽奔金粉,轻盈著绛绡。牡丹差比态,粉本岂能描。
如人未遇时,交谪竞腾嚣。及逢得志日,瓦砾亦琼瑶。
梁灏一学究,买臣一山樵。晚成推大器,土壤忽云霄。
回头奋迹地,妇孺亦歌谣。人生犹如此,何况物之翘。
春秋肯阅历,雨露相滋浇。自然会腾达,华贵在一朝。
我欲锡佳名,奚以称孤标。园丁草解事,呼曰「老来娇」。
那堪远处在瀛东,满目妖氛道未通。寂寂亲朋音信外,悠悠家国感怀中。
宦途此际多弹铗,世事何时早櫜弓。但得升平如旧日,同游有约到华嵩。
一峰面朝景,一峰颓向西。岧亭中峰隔,屈曲经回溪。
东峰西峰人对立,前骑后骑行相及。俯循仄磴出山坳,去马已从云际入。
却登中峰顶,还顾后来人。人声嘈嘈对山语,如蚁百转随车轮。
车旋无停时,马驶不可止。我行悬绠上云梯,前骑威夷幽壑底。
上岭复下岭,出山还入山。东西两界三十里,向背只在庭除间。
人生有离合,动若参商乖。咫尺阻万里,何况山崔嵬。
崔嵬郁葱茜,展转还相见。愿言相见即知心,休令窈窕如山深。
旧时左辖下三台,坚壁相持久不开。但欲黄金留翠袖,岂知白骨长苍苔。
两年征伐多荼毒,一旦功名付草莱。大谬最怜分阃帅,受降未了敌还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