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玄宗开元三年,我还年幼,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当代第一,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到宫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他擅长书写草书字帖,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豪放激扬,放荡不羁,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从前有个漂亮女人,名叫公孙大娘,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
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
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
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
临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她和此曲起舞,精妙无比神采飞扬。
她和我谈论好久,关于剑舞的来由,我忆昔抚今,更增添无限惋惜哀伤
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约有八千人,剑器舞姿数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
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
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地烟消云散,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
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
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又一曲终了,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
我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注释
公孙大娘: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教坊舞伎。公孙是其姓,大娘是对年长妇人的敬称。弟子:徒弟,学生;公孙大娘弟子,即序中所说的李十二娘。剑器,古舞曲名,属健舞(武舞)之一,舞者为女子,作男子戎装,空手而舞。表现出一种力与美相结合的武健精神。今有人考证谓执剑而舞。
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766—779)。大历二年,即年。
别驾:官名,州刺史的佐吏。又唐代都督府属官也有别驾。元持,人名,生平不详。临颍,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省临颖县西北。临颍是李十二娘籍贯。
壮:用作动词,有赞赏、钦佩之意。蔚跂(qí),光彩焕发、姿态矫健的样子。
问其所师:问她的技艺是跟谁所学。师,学习
开元五载:即公元年。载,年。
童稚:年幼。开元五年杜甫岁。
郾(yǎn)城:县名,即今河南省郾城县。公孙氏,即公孙大娘。剑器浑脱,把剑器舞和浑脱舞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舞蹈。浑脱,也是唐代流行的一种健舞。
浏漓(lí)顿挫:流利畅酣而又曲折有致。浏漓,流利飘逸的样子。顿挫,形容舞蹈跌宕起伏,回旋曲折。
独出:特出,超群出众。冠时:在当时数第一。
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指供奉宫廷的歌舞女艺人。高头,犹如说“前头”,指在皇帝跟前。宜春,即宜春院。宜春院与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内教授歌舞的处所。伎坊,也称教坊,是教练歌舞的机构。内人,宫中的女伎,也称“前头人”。
洎(jì):及。外供奉舞女,与内人相对而言,指不居宫中,随时应诏入宫表演的歌舞艺伎。一本无“舞女”二字。
晓:通晓。
圣文神武皇帝:唐玄宗的尊号,开元二十七年(739)群臣所上。
初:初年。
玉貌:美自如玉的容貌。锦衣:华美彩色的服饰。况,何况。余,我。白首,白头,指年老。
兹:这个。匪,同“非”,不是。盛颜,指年轻时的容貌。
辨:明白,弄清楚。由来,指李十二娘舞艺的师承渊源。波澜,比喻事物的起伏变化,这里泛指舞蹈的意态节奏等艺术风格。莫二,没有两样。
慷慨:情绪激昂,心情激动。
昔者:从前。
数:屡次,多次。尝:曾经。西河剑器:剑器舞的一种。
豪荡感激:指书法意态飞动,饱含着激情。感激,激动。
即公孙可知矣:那么公孙大娘舞蹈艺术的高妙便可想而知了。即,则,那么。
佳人:美人
动四方:轰动四方。
观者如山:形容观看的人多。色沮丧,指圈震惊而失色。
之:指公孙大娘的舞蹈。低昂,一起一伏。表示震动。一说,低昂是偏义复词,取其“低”义。
㸌:闪烁的样子。后羿射九日,上古神话,在尧统治天下的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一起出来,庄稼草木都晒枯焦了,尧就派后羿去射日,结果射落了其中的九个。
矫:矫捷,形容动作有力而敏捷。帝,天神。骖,驾在车两旁的马,这里用作动词;骖龙,犹言驾着龙。
来:指开场。剑器舞主要以鼓伴奏,舞前鼓乐喧阗,形成一种紧张的战斗气氛。鼓声一落,舞者登场,所以说“雷霆收震怒”。震怒,盛怒,大怒。
罢:结束,指收场。凝,凝聚,凝固,形容舞蹈结束时静止不动。
绛唇:大红的嘴唇,这里指青年时代的公孙大娘。珠袖,饰有珍珠的衣袖,借指公孙大娘的舞姿。寂寞,无声无息,两寂寞,是说人舞俱亡。传,继承。芬芳,香气,这里比喻舞艺美妙,不同凡俗。
临颖美人:指李十二娘。白帝,即白帝城。故址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城东白帝山上),这里指夔州城。
神扬扬:神彩飞扬。
既有以:即序文中所说“既辨其由来”之意。以,因由,原委。时,时局。事,指往事,即下文所言之事。惋伤,怅恨悲伤。
先帝:指已故的唐玄宗。八千人,极言人多,不一定是确数。
初:当初。
五十年间:自杜甫于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在郾城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到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在夔州见李十二娘舞剑器而写此诗,其间正好是年。
风尘:比喻战乱。
澒(hòng)洞,弥漫无际。昏,昏暗,比喻国运衰退。王室,指朝廷。
老夫:杜甫自指。不知其所往,不知道往哪里去,形容心情迷惘。
茧:通“研”,指脚掌因磨擦而生的厚皮,这里用作动词。转,倒,反。疾,快。

赏析

  诗的开头八句是先写公孙大娘的舞蹈:很久以前有一个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人山人海似的观众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像也在随着她的剑器舞而起伏低昂,无法恢复平静。“霍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或称为“四如句”,前人解释不一,这大体是描绘公孙舞蹈给杜甫留下的美好印象。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是写公孙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

  “绛唇珠袖两寂寞”以下六句,突然转到公孙死后剑器舞的沉寂无闻,幸好晚年还有弟子继承了她的才艺。跟着写她的弟子临颍李十二娘在白帝城重舞剑器,还有公孙氏当年神采飞扬的气概。同李十二娘一席谈话,不仅知道她舞技的师传渊源,而且引起了自己抚今思昔的无限感慨

  “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势又一转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开元初年,当时政治清明,国 势强盛,唐玄宗在日理万机之暇,亲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园,亲选乐工,亲教法曲,促成了唐代歌舞艺术的空前繁荣,当时宫廷内和内外教坊的歌舞女乐就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独出冠时”,号称第一。可是五十年历史变化多大啊!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帝国的整个天下闹得风尘四起、天昏地黑。唐玄宗当年亲自挑选、亲自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梨园弟子、歌舞人材,也在这一场浩劫中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这个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的舞姿,还在冬天残阳的余光里映出美丽而凄凉的影子。对曾经亲见开元盛世的文艺繁荣,曾经亲见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老诗人杜甫说来,这是他晚年多么难得的精神安慰,可是又多么地令他黯然神伤啊!这一段是全诗的高潮。善于用最简短的几句话集中概括巨大的历史变化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表现。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诗的尾声。诗人接着上段深沉的感慨,说玄宗已死了六年,在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上,树已够双手拱抱了。而自己这个玄宗时代的小臣,却流落在这个草木萧条的白帝城里。末了写别驾府宅里的盛筵,在又一曲急管繁弦的歌舞之后告终了,这时下弦月已经东出了,一种乐极哀来的情绪支配着诗人,他不禁四顾茫茫,百端交集,行不知所往,止不知所居,长满老茧的双足,拖着一个衰老久病的身躯,寒月荒山,踽踽独行。身世悲凉,就不言而可知了。“转愁疾”三字,是说自己以茧足走山道本来很慢,但在心情沉重之时,却反而怪自己走得太快了。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但是从全诗那雄浑的气势,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感到诗人的确是在通过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王嗣总评这首诗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诗祥注》引《杜臆》)这一段评语,分析全诗的层次、中心,说得相当中肯。但是,他说“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并不符合杜甫本来的思想,杜甫是十分重视和热爱艺术的。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荡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开头八句,富丽而不浮艳,铺排而不呆板。“绛唇珠袖”以下,则随意境之开合,思潮之起伏,语言音节也随之顿挫变化。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篇幅虽然不太长,包容却相当广大。从乐舞之今昔对比中见五十年的兴衰治乱,没有沉郁顿挫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

何为剑器舞

“剑器舞”是什么样的舞蹈呢?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剑器舞属于健舞之类。晚唐郑嵎《津阳门诗》说:“公孙剑伎皆神奇”,自注说:“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司空图《剑器》诗说:“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可见这是一种女子穿着军装的舞蹈,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和浏漓顿挫的节奏。

总体评价

  诗序写得像散文诗,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抚今思昔,记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赞叹其舞技高超,并以张旭见舞而书艺大有长进之故事点缀。

  诗开头八句,先写公孙大娘的舞技高超,如“羿射九日”,“骖龙飞翔”。接着“绛唇”六句,写公孙氏死后,剑舞沉寂,幸好晚年还有弟子承继。“先帝”六句笔锋一转,又写五十年前公孙氏是宫里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然而安史之乱后,“宜春”、“梨园”的人才早已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金粟”六句是尾声,感慨身世悲凉

  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见《剑器》而伤往事,抚事慷慨,大有时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叹当今衰落之情。语言富丽而不浮艳,音节顿挫而多变。

创作背景

  诗人写此诗年已55岁,饱经忧患,却仍滞留异乡,自有不胜今昔兴衰之感,诗中借几十年前观看玄宗开元年间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器的回忆,倾述了这种感情。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你喜欢
浪迹天涯去,南荒必动情。草青虞帝庙,云暗夜郎城。
越鸟惊乡梦,蛮风解宿酲。早思归故里,华发等闲生。

半夜疏钟来景阳,美人梳洗随君王。天然意态已倾国,何用苦死催严妆。

朱颜半酡宁著酒,玉肤自滑非临汤。铅华固美岂真色,兰麝虽馥非天香。

我观牡丹正如此,勾栏横槛为雕房。乍惊神女峡中见,只恐弄玉云间翔。

檀心点点晕深紫,金蕊簇簇摇金黄。坐令杂花为婢妾,解使蜂蝶成颠狂。

临风袅袅更妍好,浑如舞袖踏春阳。芳根最是洛中盛,安得千本栽砌傍。

惜花惟怕春色老,此癖谁与针其肓。沙阳春晚始一见,如有异味争先尝。

蜡封剪处持送我,念子此意何时忘。禅关兀坐无与语,迟迟昼景方舒长。

对花把酒不知醉,醒后还复悲殊乡。佳篇酬和慰落寞,清丽欲与花争芳。

吟哦愈苦诗愈好,去去惜此窗前光。

昔时张叔夜,统兵赴勤王。
东都一马守,羸马迁龙荒。
适过白沟河,裂眦须欲张。
绝粒马遄死,仰天扼其吭。
群臣总奄奄,一土垂天光。
读史识其他,抚卷为凄凉。
我生何马辰,异世忽相望。
皇图遘阳刀,天堑满飞堭。
引兵诣阙下,捧土障澜狂。
出使义马屈,持节还中郎。
六飞独南海,金钺将煌煌。
武侯空威心,出狩惊四方。
吾属竟为虏,世事吁彼苍。
思公有奇节,一死何慨慷。
江淮我分地,我欲投沧浪。
沧浪却马受,中原行路长。
初登项籍宫,次览刘季邦。
涉足河与济,回首嵩与恒。
下车抚梁门,上马指楼桑。
戴星渡一水,惨淡天微茫。
行人为我言,宋辽此分疆。
悬知公死处,为公出涕滂。
恨马持束刍,徘徊官道傍。
我死还在燕,烈烈同肝肠。
今我为公哀,后来谁我伤。
天地垂日月,斯人未云亡。
文武道马坠,我辈终堂堂。

秋稼已登场,黄鸡俛而啄。縰縰拂毛羽,缕缕不厌数。

安栖谢樊笼,遗哺及雏㲉。时哉适所性,宛转如有觉。

高鸣或自振,耻此弄咿喔。主人重恩义,至死怀一握。

禄食尔不如,巢居愧群龊。

仓皇战守强撑支,力尽孤城竟死之。不谓真卿能备寇,终然南八是男儿。

尘昏何处真辽鹤,月黑空山叫子规。不负平生忠孝志,故人亲勒墓前碑。

水居意自得,海鸥来不妨。老怀惟杖履,秋事在林塘。

桂桨依渔父,菱歌出女郎。逃名非故尔,但恐失沧浪。

海内衣冠最擅雄,诸王名业似江东。青云甲第联天上,白雪风流冠郢中。

欲识词宗频起凤,但看华沼几流虹。芝生兰茁寻常事,为有君家庆不穷。

茫茫元会间,造化竟谁尸。昏旦既不爽,寒暑无或移。

至诚本无息,庶类自蕃滋。日月相代明,阴阳岂参差。

岳山坯厥气,江河分厥支。雷霆布厥威,风雨行厥时。

圣人今在上,天心与相宜。八万六千岁,悠悠无尽期。

东风酿雪觉春迟,不见鹅黄上柳枝。闭户试听三夜雨,满庭芳草绿差差。

疏枝冷蕊,腊前时初破。年后才多玉妃堕。问梅轩白发,寂对空株,期三百六十,谁同幽坐。孔方兄善幻,半幅溪藤,貌出缁尘素衣*。当盛暑展图看,据失炎蒸,甚欲摘倾筐三个。又却被、旁人劝休休,怕他日盐羹,凤毛无和。

云林山人穷到骨,手种菘菜连中唐。栽培深丛照云水,撷掇翠甲盈倾筐。

江南仲冬寒气丛,小草无力排风霜。侧闻今岁谷不熟,田里嗟怨吾神伤。

大车运米填旧债,一穗不在农夫仓。农夫辛苦食无粟,艺菜正欲充糇粮。

上天胡为降杀气,造物骄蹇颓其纲。吾君爱民如爱子,忧国感激张平章。

臣愤贪夫满郡邑,臣愿丛世跻虞唐。君不见,豪家大户餍酒肉,暖阁无风咽丝竹。

又不见,饥人破铛夜煮蕨根粥,妻子嗷嗷向天哭。

花开心事已蹉跎,每怨春多恨转多。赖有黄花相慰籍,不知风雨又如何。

三面城垣一面江,入城瞥见浪花撞。市声近杂潮声起,帆影低随树影降。

千叠峰峦横远岸,半街楼阁启虚窗。惭余策马匆匆过,孤负人家春酒缸。

用世无中策,青山岂愿违。门开扬子宅,井息汉阴机。

菰米秋田食,天蚕卒岁衣。閒垂一溪钓,呼酒换鱼肥。

酌以蒲城酒。撷湘累、秋英满泛,介君眉寿。赠君英漆黟川墨,与印文章大手。问此别、相逢难又。三叠阳关声堕泪,写平时、兄弟情长久。离别事,古来有。
十年骨肉情何厚。对江山千里,共期白首。夜雨连床追旧事,惟恨音书渐少。便只恐、炊沙不饱。翰墨新功收汗马,话书囊、无底何时了。欢未足,听鸡晓。

看西风吹云。只偷年换节,助老欺人。刚有疏芦瘦柳,为他销魂。

残月影,秋烟根。又豆花、依依遮门。奈暑气低篷,阴尘笼店,无趣访江村。

良时去,佳期新。怎闲眠闲坐,闲过黄昏。忆得新秋凉味,画楼平分。

嫌酒暖,愁香熏。到恁时,罗衣温存。空梦著今宵,银河玉阶清露痕。

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勅降南州。
丁钱永免无拘束,苗米常宜有限收。
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
臣今未恨生身晚,长喜王民绍见休。

二《南》王化始,江汉有风诗。皎皎长安月,泠泠寡女丝。

古人思见我,大雅得同时。燕草逢摇落,牢愁醉莫辞。

蛮烟塞雪。天老梅花骨。还著锦衣游戏,清江上、管风月。
木兰归海北。竹梧侵户碧。三十六峰苍玉,驾白鹿、友仙客。

极目城楼入大荒,古今人事感沧桑。楚王宫殿埋芳草,贾傅祠堂剩夕阳。

晴放湿云归岳麓,风吹花气渡潇湘。不堪故国疮痍甚,白发三年滞异乡。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