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所以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弱冠登高第,词林拥重名。两朝延侍从,空冀走诸生。
身自宫僚备,亲看国史行。稍迁犹八座,加授即孤卿。
不尽兼曹美,长馀列署清。文章关王气,儒术定家声。
羽翼冲天就,波澜赴海成。见知同笔研,记忆控铨衡。
鸡肋才华薄,羊裘物色轻。人应疑画饼,君但入调羹。
北斗如相照,南山亦至情。少微虽冗宿,同向掖垣明。
囗囗白下,叹何人、不识白家兄弟。长者贤良方就辟,仲学孝廉相继。
有母年高,北堂娱养,萱树长芬斐。及时捧檄,如君孝弟能几。
幸遇八十华辰,称觞远近,各具登堂礼。曾读前朝党锢传,二白齐名杜李。
滂母贤哉,从容告诫,籍籍盈人耳。风流无恙,百年今且伊始。
苦相身为女,卑陋难再陈。
男儿当门户,堕地自生神。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
长大逃深室,藏头羞见人。
垂泪适他乡,忽如雨绝云。
低头和颜色,素齿结朱唇。
跪拜无复数,婢妾如严宾。
情合同云汉,葵藿仰阳春。
心乖甚水火,百恶集其身。
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
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
胡秦时相见,一绝逾参辰。
秋霜蔽野冥鸿飞,琅玕不实朱凤饥。浮云北来魏阙迥,忧国流涕荒江垂。
忆昔中朝树风烈,闽海峥嵘起魁杰。三贤接迹冠惠文,四海直声闻补阙。
高要俶傥神骨奇,辞气侃侃无龌咿。抗言剀切论灾异,天子动色为嗟咨。
晋江通经意淳厚,击断群蒙勤纳牖。排天一上张纲书,勋戚闻风皆敛手。
临桂执节何觥觥,雅歌骏肃韶钧鸣。每当慷慨引大体,能以委曲通精诚。
天门荡荡不可测,左龙右虎环紫极。优容屡荷皇天鉴,献纳终惭侍臣职。
殿前清要难久居,先后归间谢朝籍。拂衣去矣来何时,瞻望皇居意凄恻。
呜呼黯鲍不易得,台端列柏无颜色。八闽之山窈然深,岭南瘴雨横层阴。
苍梧日落黯万里,漓江水碧寒沈沈。使人忆此生愁心,海边烟尘暗乡县,黔首流离困徵缮。
昨闻河洛又苦旱,况复西陲尚酣战。至尊侧席谁分忧,经济实赖群臣谋。
虞翻去国岂终老,机生被放行见收。时危志节徒激厉,叹我欲济无方舟。
还朝建策望公等,焉得云卧甘林丘。
壶中有酒且同酬,共向西园忆旧游。万事回看旦夕异,一身休为百年愁。
但寻黄菊簪青鬓,莫采茱萸怨素秋。乐饮不须辞日暮,人生能得几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