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其中“位卑”句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全诗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忧国忧民之心。
起句两句“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三四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
五六句“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在这里诗人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过大民众脱离战火,安乐昌盛。
最后两句“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这首诗是作于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四月,当时的陆游已是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
平生传业志诗书,常耻朱门衒绮襦。作意文场旋阁笔,强颜宦路亦分符。
骎骎春意回平野,戛戛篮舆入画图。但恐相思劳小阮,想从烟际望重湖。
今朝天光鸟鸣唤,草萋柳长江涣涣。怪尔飞蚁何烂熳,填门扑窗坐我案。
夜来不虞风骤至,尾瓦吹飞船打岸。孤城晦冥霏霏雨,前叫鸹鸧后鹅鹳。
共言此崇飞稀鹃,我欲击之还复叹。明明上天非无宰,蚁也琐细何须算。
灾祥感召固其理,先时苟备终无患。君不闻汉家满堂客,不贵徙薪贵焦烂。
有美人兮思匡山,岁云暮兮道险艰。江空积雪涛波若山立,骇惨慄兮凋朱颜。
邀芙蓉于雪老兮,怅飞瀑之潺湲。颠崖绝谷以晻霭,方翼层霄而高举,如翥凤而骞鸾。
长松幽兰芊绵野芳,鸟道百折上扪,翼轸不得穷跻攀。
鹤夜怨而寡似,迟夫君而未还。山川摇落兮老冉冉而怀土。
歌匡山兮将归望孤云于极浦。嗟昔人兮既远访遗踪而览古。
社结莲以植花林卖杏而守虎。驱飞锡兮踰险阻,云为扉兮月为户。
携匡山兮招应真,饭松花兮饮石乳。展丹屏之九叠,溯银河之三梁。
阅琼经于户室,采金芝于珠房。霞气朝润天光夜明,养贞素于恬澹兮聊消摇以徜徉。
嘅鸣凤之不至胡众鸟之高翔。驺虞弗仁驽骀以良,树樗析桂用狼牧羊。
彼方以蹠蹻之为洁廉兮,又奚慕乎夷齐采薇于首阳。
赋归来兮彭泽怀高士于南昌。清风至节照今古,吾将尚友于斯人兮,歌濯缨于沧浪。
瞻白云兮思君,何山高而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