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望去,孤城已好像和白云连在一起,多年以来,这座古城一直矗立在信江西畔,荒凉孤寂。
当年的官舍已被秋草淹没,空空如洗;城墙上的城垛尚在,见一声声乌鸦的啼叫从旷野响起。
站在城头眺望,平沙辽远渺渺使人迷茫,落日西垂,渐渐地快与城上的游客在同一高度上了。
只有无知的鸟儿不懂历史变迁和国势盛衰,不分朝暮地在弋阳溪水上飞来飞去。
馀(yú)干:唐代饶州馀干,即今江西省余干县。馀,即余。
孤城:馀干古城原在一座小山上,故称“孤城”。
楚水:淮水,这里指信江。馀干古城原在余江、汉江西北。
女墙:城墙上的城垛。
亭亭:高耸的样子。
陵谷变:山陵变成深谷,深谷变成高山。因馀干县城后从山上搬到山下,所以说“陵谷变”。
弋(yì)阳溪:弋阳与馀干相连的一条小溪,在信江中游。
这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所描绘的山水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的。荒凉古城,无可赏心悦目,并非欣赏对象,而只是诗人思想的例证,感情的寄托,引人沉思感伤,缅怀历史,鉴照现实。所以这诗不但在处理题材中有虚构和想象,而且在诗的结构上也突出于表现诗人情怀和自我形象。诗人满怀忧国忧民的心情,引导人们登临这高险荒凉的古城、空城、荒城、指点人们注意那些足以引为鉴戒的历史遗迹,激发人们感情上共鸣,促使人们思想上深省。
首联扣题,开篇即点明诗人登上馀干古县城后看到的景象:馀干古县城地势较高。周围又没有其他城乡相连,因被废弃又无人居住,俨然成了一座孤城,在城下抬头望去,已好像和白云连在一起,多年以来,这座古城一直矗立在楚水西畔,荒凉而孤独。首句中诗人站在城下,第二句的视角已转为凭楼远眺,诗人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位置的转移:不论是“与白云齐”还是“万古荒凉”,都带有夸张的意味,意在表现馀干县城被抛弃后的沉寂和冷落。这既是客观意象的反映,同时也含有诗人自己的感情。
首联写的是古城全景,颔联中视角转入城内。诗人先写“官舍”,这昔日繁华的地方如今杂草丛生,被越来越高的蓬篙掩埋了起来;随后再写“女墙”,城墙还在,可是巡防的将士已经不见踪影,到了夜甲。城楼上看不到守夜人点亮的火光,只能听见一声声乌鸦的啼叫从旷野响起。“已空”对应“犹在”,物是人非之感顿生。“秋草”与“夜乌”两个带有冷色调的意象,承接首联中的‘’荒凉”一词,把古县城的残破和冷清刻画得淋漓尽致。
视角再次转移,诗人在颈联中着意描写城外的景象。站在城头向远处眺望,只能看见茫茫的沙地,大风骤起,卷起遮天蔽日的黄沙,向着天边无尽处卷席而去;此时正是黄昏时分,落日西垂,渐渐地快与城上的游客在同一高度上了。县城周围,理应是村舍农田,而诗中却尽是茫茫“平沙”;再者,县城治所虽然迁移,不该导致所有百姓随之搬迁,可这里的人却纷纷选择了离开了。联系当时背景,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七年之久,战区自然是烽火遍地,其他州县自然也会受到战争的影响,趁乱而起的诸侯、盗寇,无不成了鱼肉百l姓的黑暗力量。举国上下,为了保命,为了生存,人民莫不纷纷迁徙,背井离乡。颈联中的“落日”,既是自然景观,又暗含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只有无知的鸟儿不懂历史变迁和国势盛衰,不分朝暮地在弋阳溪水上飞来飞去。尾联化用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的诗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十月之交》旨在通过写周幽王时期发生的日食以及后来一系列“百川沸腾,山冢崒崩”的自然灾难,以对当时西周统治者宠信小人、政治腐败的现状提出警告。刘长卿把《十月之交》中的名句化川在这首诗里,看似闲笔,实际上是委婉地对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提出批判,又有劝诫之意,比之正面警示更加含蓄,也更深刻。
从形式美学上看,这首诗歌在结构上呈现出了一种内在的美学对称。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形成了诗歌画面的近景与远景,色彩与声响。首尾两联各用一个主语,句式相似,对应工稳。巧妙的诗歌结构不仅保持了诗歌形式上的对称之美,更形成了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变化。特别是首尾两联语意绵密,上下勾连,一气不断,更是产生了不同的音律效果。首联迫促,如异峰突起,强化了孤城的万古荒凉,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感觉震撼效果。尾联低缓,便于诗人悲痛压抑情感的抒发,有如幽谷哀筝,幽恨绵长。诗歌就在结构的统摄之下,不为篇幅所窘,不为法度所限,于严格的体式中,气韵飞动,神思飞扬。使这座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馀干县城,不仅是一座孤城,更是一座诗人心灵的荒城。无怪乎前人评说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能写得如此沉迷哀婉、深沉悲凉,且情在景中,兴在象外,正是诗人“炼饰”功夫所至。
画舸白蘋洲,如归故里。老幼欢迎僮婢喜。较量心事,岁岁春风弧矢。
今年称寿处,尤欢美。
嫁得黔娄,苦耽书史。文字流传曾贵纸。便同黼黻,何似实头龟紫。
天公闻此语,应怜许。
干戈扰攘岁云周,百计焦劳几白头。历过功名堪冷齿,阅来世事愧昏眸。
利心皆是争趋鹜,人意难如任唤牛。揽辔澄清原夙愿,中流敢后祖生舟。
桃李蕃晴日,江山秀晚春。孤舟多病客,长道未归人。
豪俗竞行乐,倦游慵问津。南山还暮雨,疑有楚台神。
五岭关山险,三城郡邑新。峡犹传帝子,庭说降仙人。
嘉谷衔何日,菖蒲采及春。征蛮如续记,先为访遗民。
素秋迥,见说棕鞋布袜休更理。叹故人江表,廿年客路,登临空费。
记雁边鸥际,高吟白日哀湍委。送倦眼何处,可洒看花晶泪。
向黄尘底。自嗟卑、惭老狂朋,漫问平居,知甚兴味。
无端怨阔恩疏,恁分明、旧时牛李。似而今、都燕雀依林,艅艎去水。
倘协东篱,约簪霜来共憔悴。
海岱英雄地,青齐霸主州。大才天所靳,名士古无俦。
籍甚家声远,渊焉世德求。仪型追往哲,文雅迈前修。
光武那惭援,常何屡荐周。与时俱上下,随俗漫沈浮。
已得清贫趣,宁知富贵羞。荆山藏卞璞,丰县秘吴钩。
吕尚先垂钓,长沮未辍耰。秖能穿铁砚,宁复敝貂裘。
治代文明昼,徽音涣汗秋。隐居求所志,徵士拔其尤。
画省陪尊俎,彤庭拜冕旒。旌麾辞上国,绣斧按遐陬。
贪墨成深遁,疲劳得少休。共能歌德政,谁复快恩雠。
命驾黄牛峡,扬舲白鹭洲。瞿唐高不顾,蜀道险无忧。
牢落怜工部,精忠羡武侯。伤心斜谷口,怀古瀼西头。
渤海情初浃,胶东志未酬。分符虽足贺,遮道竟无由。
陋郭那淹足,平波且顺流。饶阳迂宦辙,彭蠡驶行舟。
绿野耕桑乐,黄堂礼数优。民心怀惠爱,士论见歌讴。
尊酒介眉寿,雄文赋远游。联翩伸祝颂,交错献觥筹。
有道朱颜驻,无心鹤发留。灵椿苍翠晚,丹桂绿阴稠。
美化行江汉,儒风盛鲁邹。芹宫莺睆睆,萍野鹿呦呦。
泽润涵渊海,风行速置邮。凤池需献纳,麟阁待谋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