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作者抓住急遽变化中的事物,恰当地表现出它们的变化。是诗人在诗歌创作初期所作的写景诗的代表,说明当时诗人已经具备了因物赋形的艺术功力。
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荆州水路途中早晨在江上看山的图景。时令是冬季,诗人在初升的日光中,前望崖岸剥落的山岭,草木荒疏萧索,在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赤红的颜色。船不断地前进,诗人却没有感觉到船动,而只感觉到两岸的山在不断地移动。船下行,看到的山是上行。“如走马”,意思是山像马一样在走动,这里诗人是采用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以反衬船速之快。同时也可见蜀中的山之多,因为蜀中的山连绵不断,“马”连成了群,一群一群地在自己眼前飞快地过去。船在加快速度前进,前面的山高低不齐,不成马形,后面的山却像受了惊的马群失去队形乱哄哄地奔跑。
诗的后四句描写所见山上道路以及环边小景。傍晚时分,前行途中,偶一回头,把目光转向盘旋曲折的山路上,看到在落日余晖之中,天空孤云飘荡,山上云气缭绕,加之山路上的行人,景色美妙如新成之画。而最后两句“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诗人正想举手和他说话,而船“如飞鸟”已驶过去了。记下了一刹那,又是一种境界。这里写了船动。由雄悍、廓大转入细徐,跌宕而有致。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摹的景物,既有立体感,又有动态感,画面鲜明。运用比喻,新鲜活泼,语言明快而自然,风格雄健。诗人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优美的自然景色的欣悦和向往之情。这首诗呈现了苏轼诗风的基调。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村外柳烟深锁。晚寒惊破。强沽残酒熨春愁,已节候、梨花过。
望尽隔江星火。拥衾独坐。断钟隐隐欲霜天,问可有、诗魂堕。
兹年见二毛,秋至独多悲。况乃霜露繁,悟彼岁月驰。
衡门静无辙,幽径荒不治。眷眷彼夷翁,倾盖成旧知。
每枉林下步,笑言辄移时。目击良已久,凤歌复见诒。
谅君徜徉意,当以振其衰。
不知身忽轻,巳度青茸表。疏雨何妨飞,林端露清晓。
团团如月麻如星,星月和酥燮理成。饼出高门还第一,何如粔籹作人情。
光岳千年合,车书万里全。天开斯地辟,主圣自臣贤。
有美坐人杰,由来系薮渊。景星方快睹,时雨必开先。
盛世逄三五,贤人出半千。黄冈饶巨竹,赤壁亘长烟。
物论咸称首,才名孰比肩。传芳由柏业,体道契松佺。
大厦须梁栋,前贤赖简编。玉壶澄皓月,清庙永朱弦。
书岂阳冰亚,诗应子美专。威仪畴若此,阀阅固依然。
远借长风便,亲承湛露涓。一麾初出守,百辟共朝天。
履听星辰上,光分日月边。岂惟衣服衮,端有笔如椽。
版籍登民数,丝纶振吏铨。玉文龙矫矫,紫诰凤翩翩。
御酒浮卮满,宫花插帽偏。阶辞天表近,帐阻地隅填。
野色明朱绂,川容动彩旃。地连淮海外,省镇浙江堧。
奕奕三台位,煌煌五纬躔。阴阳资燮理,封域待旬宣。
丙魏萧曹接,韩欧富范联。政刑随日化,风俗与时迁。
析木初飞鹊,高槐尚噪蝉。今朝云郁丽,后夜月婵娟。
弧矢逄华旦,椿楸见大年。秋期先六日,佳气蔼初筵。
寿域宏千里,春台广八埏。正名恢乐地,种德布心田。
鹓鹭思同列,麟麒喜满前。岂无瓜似枣,亦有藕如船。
仙鹿衔朱草,神龟上碧莲。歌怜莺睍睆,舞爱鹤翩跹。
自是青云器,仍兼紫府权。劳谦延下士,致泰启重乾。
事业期周召,文华继许燕。公其为辅弼,走也与陶甄。
有道千钧重,无私一鉴悬。考功齐郭令,论帙拟彭篯。
愈觉勋庸盛,尤知志操坚。作兴周礼乐,整顿禹山川。
已注长生箓,当为不老仙。未容居绿垑,宁许见华颠。
素积阴功厚,能同造物旋。偕行追九老,众妙入重玄。
欲祝先天算,还歌七月篇。愿言多寿祉,流庆日绵绵。
东望苍茫,来何迟也,夜寒独立搔首。为损容颜,懒又邀人杯酒。
料此际、虎阜笙歌,尽今夕、翠樽红袖。知否。是吴姬赏月,怕迟十九。
恰应潮生日候。有蚌彩涵波,舒光欲斗。一样清辉,觉道盘痕减旧。
感秋气、不耐繁华,偏积下、三分消瘦。今后。漫随人冷澹,更阑独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