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画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同样的气概,杨炯在其他诗里也有所反映。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衲僧家,无本据。暑退凉生,任情去住。折拄杖,挑拨红尘堆里人,破草鞋,踏断枯木岩前路。
无佛处,急赴过,有佛处,不得住。捏聚大千无寸土,业风吹上十二峰。
来,徐徐向伊道,提鞋去。
贫里烦君特地过,金襕谁与换鱼蓑。它年云水经行遍,佛法元来本不多。
曾向江头倚玉箫,与君同驻木兰桡。白波千里秋闻雁,凉雨孤舟夜听潮。
几处人家连竹坞,数行渔笛过枫桥。今来却忆同游侣,烟景苍苍转寂寥。
晨兴纵遥睇,云起南山台。悠然生远心,春风启予怀。
井地久荒芜,老屋风易摧。王孙春草生,主人犹未来。
情萌事自至,神往形亦随。故人远念我,寄声相取裁。
举手谢德意,行驾未可回。
群山挟霁色,闯然落檐际。晨起对烟鬟,粉渍芙蓉髻。
此时启南窗,忽忆同岑契。我有素心交,冰雪得天慧。
伟抱通三古,游心在六艺。心源浩浩来,意则词尤丽。
迢递隔云端,云浓但高睨。我无长房术,千里能缩地。
如带有长河,谁能舟楫济。与子握手来,羲娥递四岁。
朋簪会合间,倏如舟不系。长安子云居,明年又相缀。
题襟原有时,非惜景光逝。所惜清景难,不得同清霁。
吸茗对南山,无言而遥睇。
百十名城俨画区,就中疏勒有遗都。东趋乌什如瓴建,松塔崎岖亦坦涂。
章江寒色上渔蓑,客里逢君踏叶过。万里烽烟长草屩,一生魂梦客铜驼。
依人四海平原尽,哭友空山杜宇多。我欲同寻高士宅,风帆明日又牂牁。
晓发和阳城,飞舆度平陆。远眺翠微中,晴空锁秋绿。
渐近见炊烟,乃知非空谷。竹木翠交加,深藏数椽屋。
栋宇覆茅茨,周遭环朴蔌。屋后插青峰,门前流碧玉。
悬檐挂薜萝,隔篱栽苜蓿。我来憩其下,幽径何纾曲。
隐者无怀氏,胸次岂龌龊。兴来酌村醪,閒居友松竹。
力勤苦耕耘,薄田频收熟。力勤苦耕耘,薄田频收熟。
农圃毕馀生,输官堆刍粟。场廪无多馀,自供聊亦足。
嗟我事轩冕,郎署惭微禄。四牡即騑騑,半生空碌碌。
何以效涓埃,急须反初服。长揖青云客,躬耕南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