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一诗,是陶渊明躬耕生涯之一侧面写照,至为真实,亦至为感人。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渊明归耕之后,备尝农民之艰辛,尤其是饥饿。《有会而作》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饮酒》第十六首云:“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皆可印证。起二句直写出为饥饿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遽心态,诗人自己也不知该往何处去才是。“竟”之一字,透露出反覆的思忖,既见得当时农村之凋敝,有粮之家太少,告贷几乎无门;亦见得诗人对于所求之人,终究有所选择。渊明乃固穷之士。萧统《陶渊明传》载江州刺史檀道济“馈以粱肉,(渊明)麾之而去”,就是一好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走啊走啊,不期然地走到了那一处墟里。由此可见,虽然“不知竟何之”,但下意识中,终究还是有其人的。此人当然应是一可求之人。尽管如此,敲开门后,自己还是口讷辞拙,不知所云。乞食,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毕竟是难于启齿的呵。“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主人见渊明此时的饥色和窘样,他全明白了,立刻拿出粮食相赠,诗人果然不虚此行。多么好的人呵!诗情至此,由痛苦惶遽转变、提升为欣慰感激。“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主人不仅急人之难,而且善体人情。他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两人谈得投机,不觉到了黄昏,饭已经做好了,便摆出了酒菜。诗人已经无拘无束了,端起酒杯便开怀畅饮。渊明爱酒。“倾”之一字,下得痛快,这才是渊明“质性自然”之本色呵。“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诗人为有这位新交而真心欢喜,谈得高兴,于是赋诗相赠。从“新知”二字,可见主人与诗人尚是新交,但诗人心知其人亦是一雅士,所以才“行行至斯里。”下面四句,正面表达感激之情,是全诗的主要意旨。“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絮),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后来韩信在刘邦部下立大功,封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诗人借用此一典故,对主人说,感激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惭愧的是我无韩信之才能,难以报答于您。“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您的恩惠我永远珍藏在心里,今生不知如何能够答谢,只有死后我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于您。中国古代有“冥报”的说法,如“结草衔环”的故事便是。“冥报”之语,表达的是至深至高的感激之忱。“冥报”之是否可能,虽可不论,但此种感激之忱,则至为珍贵。
此诗的启示意义,超越了乞食一事。全幅诗篇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主人急人之难,诗人感恩图报,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这是两种高尚人格的对面与相照。急人之难,施恩不图报;受恩必报,饮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中国民族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诗中映现的两种人格,深受传统美德的煦育,亦是传统美德的体现。
九曲河清产圣人,行尧舜道觉斯民。万邦翘仰垂衣化,鼓舞春风贺太平。
甚西风吹绿隋堤衰柳,江山依旧。只风景依稀凄闵时候。
零星旧梦半沉浮,说阅尽兴亡,遮难回首。昔日珠帘锦幕,有淡烟一缕,纤月盈钩。
剩水残山故国秋。知否?眼底离麦秀。说甚无情,情丝踠到心头。
杜鹃啼血哭神州,海棠有泪伤秋瘦。深愁浅愁难消受,谁家庭院笙歌又。
幽事逢俱惬,閒情默自娱。农夫争荷锸,渔子竞施罛。
村犬依伐至,山禽赴食呼。俗凉居可卜,三亩傍南湖。
濠泗蒙恩得放回,牡丹犹寄旧亭台。忽惊花向腊前发,却是春从天上来。
欢动山城传好语,兆徵幕府得良才。灵根自是南方种,只合移归上苑栽。
逃渊鱼深处,避弋鸿冥飞。古来贤达士,亦复歌《采薇》。
南山先庐在,兵尘怅暌违。山空无人居,惟见草木肥。
翩然千岁鹤,一朝复来归。新筑临浑水,行径窈以微。
清流鸣前除,白云入晨扉。回顾陵谷迁,万事倏已非。
著书入理奥,得句穷天机。前路政自迫,此道傥可几。
殷勤抱中璧,黾勉留馀辉。第恐遁世志,还负习隐讥。
永怀泉上石,一觞与君挥。惜无凌风翰,遐举非所希。
白鱼生长傍书林,尔雅虫名亦纪蟫。几许词源供活泼,都将学海任浮沉。
餐馀六籍肠回乙,饱尽千章腹有壬。青简穿来污不染,缁帷走去涅难侵。
银钩篆古吞应惯,铁网诗工漏岂禁。或跃或潜文浪阔,以游以泳墨池深。
编依蒲碧疑芹藻,焚借芸香代釜鬵。修到神仙凡骨换,嫏嬛福地恣研寻。
重阳喜无雨,况复菊初黄。相约中林士,来寻五柳庄。
沙平围鸭栅,水落露鱼梁。共话羲皇上,罍倾未解航。
再见斯人否。只飘零,数行珠玉,照人怀袖。蜗角虚名磨蝎命,多少雨潺风骤。
刚博得、几年诗酒。草草园池生计办,撇鸥盟,更读辕驹走。
聊尔事,亦何有。
归来三径花如旧。纵长贫,肯教冷落,翟门师友。今日一挥知己泪,不为绨袍情厚。
奈寂寞、才名身后。千载心期吾不忘,悔五湖,有约终相负。
风乍咽,暮涛吼。
山空行迹少,乘兴集岩扉。一径堆黄叶,孤烟出翠微。
心皈惠远社,身著老莱衣。未得从兹住,时闻悔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