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边塞孤城衰败、萧条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惆怅、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开门见山,直接描写边塞孤城的萧条衰败。一座非常荒凉,被人荒废的池城,随着岁月的侵蚀,更添了些岁月斑驳的痕迹,越发地衰败,荒凉。极目望去,万里河山只一片空旷寂寥,这空不只是空间的空虚,也是回首后,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之事业付诸东流的空。这一联中,一“自”一“空”,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自,表现了城池荒废,自身自灭,无人管辖的悲凉。或许当年无数英雄为戍守家园在此叱咤风云,而如今,那雄伟壮阔已消失殆尽,只杂草丛生,一片衰飒。空,亦是沉重的悲凉,这广阔的边城曾经何等的壮阔,何等地雄伟,如今,“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事业转头空。无尽的苍凉,无尽的悲壮,尽在这“自”与“空”中。后来杜甫《蜀相》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也用了“自”与“空”,应为受此诗启发。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落笔于高空。秋气肃杀,高远阔大的边城景象,只孤城一座,“天高秋日迥”,是古老的苍凉。满目疮痍,抑制不住满心悲愁。忽城外几点孤雁,凄厉的鸣叫传入耳际,那是寻找同伴的哀鸣,是跋涉在故乡途中悲苦的呼叫,撕心裂肺,揪人心肠。鸿雁尤可展翅飞翔,而自身呢,便怕要陷身此荒凉之地了,不禁自问何时能归乡。内心的愁绪与阴影不禁又增添了一层。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诗人从身边的细节着眼。城池的荒废,秋日的高迥,欲躲避了这满眼的肃杀的景象,可眼前池塘凛冽的水,岸边衰败的草,驿馆外稀疏枯干的梧桐,处处如此,又能够向何处逃呢。而现在恰是年终之际,归乡也不得,既然躲不过,那就直面这肃杀之景,高咏一曲《思悲翁》。古人杜康以解忧,今诗人咏歌以遣怀。孰不知,“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诗人故作刚强,似勉强还能控制住内心无限的惆怅、悲凉。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忽念及自己在这偏远的边塞荒城上,竟无一好友相伴,一时所有的情感如开闸之水,奔涌汹涌出来,再也难以控制了。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那难以遣怀的悲愁,却久久不散。
纵观全诗,首句概写,第二联亦从大处落笔,而第三联则从身边细节入手,由远及近,层层递进。且精炼简洁地描绘出边塞荒凉之景,借悲景诉悲情。至结尾两联,则环顾自身,直抒胸臆,情感的深度再往推一层。全诗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层层递进,语言精炼简洁,借悲景诉悲情,最后直抒胸臆,读来荡气回肠。
香清为借三秋露,葩绚宁禁五日风。俯对猗兰振寒绿,静看飞叶陨轻红。
学省追攀四十年,故人重见两皤然。艰难共出兴戎后,奄忽安知弃我先。
北道改辕谁解剑,西州无路相鸣鞭。伤心一梦成今古,忍看麒麟卧冢边。
居庸东下接榆关,千尺层城万仞山。秋有桑麻生事足,夜无烽火戍楼间。
帐前貔虎知严令,岁晚风霜识壮颜。略试一方经济手,归来重补旧朝班。
风露高寒,蛩螀怨抑,夜阑人倚灯篝。暗尘惊落,何处发清讴。
已是潘郎老去,青衫在、鬓减花羞。十年恨,无端枨触,肠断旧风流。
风流弹指处,画中人远,梦里春柔。料记曲当时,红豆还留。
倩取窥帘淡月,悲欢事、一例全句。霜华重,丁丁漏水,银箭咽潜虬。
时维月初三,尚属寒露节。友人驾巾车,邀我探岩穴。
匆匆整行装,悠悠循轨辙。清晨犹戒寒,卓午始微热。
爽气拓清秋,万象同皎洁。何须事高攀,即此足欢悦。
况彼好峰峦,环围如屏列。越岭石齿尖,齧残轮蹄铁。
为爱园林好,春风细雨过。诗于人日富,朋聚德星多。
慷慨花前舞,逍遥竹下歌。莫将青白眼,看我醉烟萝。
圣君应昌历,景祚启休期。龙楼神睿道,兔园仁义基。
海荡万川集,山崖百草滋。盘苗成萃止,渝韎异来思。
清明动离轸,威惠被殊辞。大哉君为后,何羡唐虞时。
赋归来、犹存松菊,一幅渊明别墅。儿时况味堪同领,指点夜灯红处。
朝复暮。听雏凤声清,不觉老怀慰。读书有子。但几净窗明,香温茶熟,此外复可慕。
披图顾。仿佛吾家衡宇,负了一楼烟雨。山容水态当门好,自得林泉幽趣。
侬也误。尚破帽、残衫频年困羁旅。栖栖何苦。忆负床童孙,教诲无能,虚把春光度。
青骢嘶出岳阳城,万里风帆过洞庭。两岸晓烟应自散,满江春浪若为平。
行云有意随天白,芳草无情到处青。我有离愁千万斛,凭谁寄语入新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