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前两句,作者先交待了牧童到远处放牛的原因。“绕村四面禾黍稠”,村子周围都是庄稼地,禾苗长势正好,为了避免牛群祸害庄稼,牧童只好到远处放牛,这两句在逻辑上采用了倒置的手法,先写果后写因,突出了“远牧牛”这个结果,后文也正是围绕牧牛展开。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牧童把牛赶到了水草丰美的河边陂岸,本来是想让牛专心吃草,不用担心它们会糟蹋庄稼,这样他就能和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了。结果,陂中有很多饥饿的水鸟,它们不停地落在牛背上啄食虫虱,牧童不得不留下来看顾牛群,不停地驱赶鸟雀,其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两句写出了牧童抱怨的情绪。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因为陂中“草多”,所以牛群时常走散,在芦苇丛中的白色牛犊还不时地抬头朝空中长鸣。这说明牧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儿童眼里,这艰苦的劳动里倒也有不少乐趣。正因为牛群走散,牧童们必须分开寻牛。为了彼此联络,告知对方自己所在的位置,他们“隔堤吹叶应同伴”;为了管束牛群,牧童还要不时地“还鼓长鞭三三四声”。这两句把寻牛、赶牛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富有立体感与生活感。
诗到这里,还只是单纯的叙事写景,除了生活情趣的盎然和儿童的天真娇憨之态令人印象深刻,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张籍的乐府诗往往会在有限的篇幅中叙写情事,只在篇尾以二句话作结,正符合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对新乐府诗歌的创作要求:“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牧童一边挥鞭,一边警告牛群:“你们不要再继续打斗了,否则一旦被官府发现,就会有官兵来截断你们头上的角。”以官兵来恐吓牛群,足见牧童心性的天真、单纯。
谷深石瘦水潺潺,便是楞伽折桂间。珍重下邳圯上客,一年几度到庐山。
水色山光绝世尘,长松千尺绕龙鳞。何妨添我青藜杖,俱是蓬莱顶上人。
仲冬朔吹严,雪零应寒候。枯条竞鸣宵,顽阴互昏昼。
淤深途绝车,冰闭城失漏。穷谷噤孤?,丛泽匿群兽。
梁园秪自誇,袁门有谁扣。宁忘啮毡塞,每思射鸿囿。
鹤语固可徵,鸥盟岂宜复。更须挟重裘,且当饮温酎。
迢迢南海水,波浪无晨暮。一苇万里航,逢彼蛟鳄怒。
良人竟漂溺,浩荡随烟雾。海水无时枯,妾恨何由诉。
担将沃焦石,去筑良人墓。之死弗二天,秉节金石固。
茕茕膝下雏,爱惜如宝璐。尘凝玉镜台,肯怨芳年度。
床前明月光,照妾见情愫。儿大羽翼成,岂不怀乳哺。
春晖照高堂,丛萱湛晨露。母兮喜及养,母也增哀慕。
金坚金可镕,松坚松可蠹。贞哉陈母节,永言垂竹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