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前两句,作者先交待了牧童到远处放牛的原因。“绕村四面禾黍稠”,村子周围都是庄稼地,禾苗长势正好,为了避免牛群祸害庄稼,牧童只好到远处放牛,这两句在逻辑上采用了倒置的手法,先写果后写因,突出了“远牧牛”这个结果,后文也正是围绕牧牛展开。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牧童把牛赶到了水草丰美的河边陂岸,本来是想让牛专心吃草,不用担心它们会糟蹋庄稼,这样他就能和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了。结果,陂中有很多饥饿的水鸟,它们不停地落在牛背上啄食虫虱,牧童不得不留下来看顾牛群,不停地驱赶鸟雀,其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两句写出了牧童抱怨的情绪。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因为陂中“草多”,所以牛群时常走散,在芦苇丛中的白色牛犊还不时地抬头朝空中长鸣。这说明牧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儿童眼里,这艰苦的劳动里倒也有不少乐趣。正因为牛群走散,牧童们必须分开寻牛。为了彼此联络,告知对方自己所在的位置,他们“隔堤吹叶应同伴”;为了管束牛群,牧童还要不时地“还鼓长鞭三三四声”。这两句把寻牛、赶牛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富有立体感与生活感。
诗到这里,还只是单纯的叙事写景,除了生活情趣的盎然和儿童的天真娇憨之态令人印象深刻,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张籍的乐府诗往往会在有限的篇幅中叙写情事,只在篇尾以二句话作结,正符合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对新乐府诗歌的创作要求:“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牧童一边挥鞭,一边警告牛群:“你们不要再继续打斗了,否则一旦被官府发现,就会有官兵来截断你们头上的角。”以官兵来恐吓牛群,足见牧童心性的天真、单纯。
一种姚黄,禁雨后、香寒□色。谁信是、露珠泡影,暂凝瑶阙。
双泪不知笳鼓梦,几番流到君王侧。叹狂风、一霎剪鸳鸯,惊魂歇。
身自在,心先灭。也曾向,天公说。看南枝杜宇,只啼清血。
世事不须论覆雨,闲身且共今宵月。便姮娥、也有片时愁,圆还缺。
六用甚锻鞴,我非金石顽。谓古有不死,请看湘筠斑。
神仙虚空中,黄鹄高难攀。月娥本无药,鬼门焉有关。
自能节嗜欲,即是丹九还。内观无愧心,所至三神山。
病马思旧槽,穷鸟恋枯枝。岂敢怨寒苦,实命不逢时。
伊余生不辰,遭世乱日滋。崎岖浊世中,乌道乃转夷。
人情如秋风,枯叶落转吹。艰难历数月,囊空无晨炊。
入门一粪除,欣戚两有之。吾复何容心,苍苍命不移。
昔闻轩辕纪官以云名,今见钱塘云卿之弟兄。弟留江南兄在北,两地共坐塞坛青。
先生岂是悠悠者,气高不肯居人下。黄河倒卷上青又,开口何曾让班马。
平生交义重如山,汪意倾情不作难。男子当图匡济事,人生岂叹别离间。
屈捐九年何草草,杏花坛上青春好。诸生队队占笼头,多士翩翩腾鹄表。
先生与予交有道,每一相逢即倾倒。负郭宁无二顷田,恨身不向盥官老。
云大子,听戎歌。买臣富贵年己过,功名到手苦蹉跎。
洪濛开天圣人作,神龙出河柝出洛。先生奇才玉在璞,愿如阳城登太学。
天江水落秋冥?,送者既醉行者醒。请从天上看除目,白雁前头须寄声。
溧阳渺渺红尘杳,讼牒簿书何日了?日斜犹自未休衙,欲寝楼头已催晓。
政出多门空扰扰,休誇金印大如斗。君不见古人惜砚如惜圭,端溪妍丑纷不齐。
此来囊中无一锥,但携石砚作亲随。官罢奚奴背归去,浓磨香墨赋樵溪。
梦醒不复寐,披衣中夜起。辘轳寂未声,寒窗照破纸。
乾坤只一皓,圆魄无纤滓。人游于光中,顾影一粟耳。
我魂为之濯,焉用冰壶水。人天气交澄,不能言所以。
兰焰未残烟,冷香生露蕊。满耳砌蛬音,断续不肯已。
小童忽呓言,梦中作悲喜。
一从天谴红尘谪,阎浮那曾清净。秽迹难持,污流似海,郁尽兰心蕙性。
中宵自省,祗明月青松,万山深径。独抱瑶琴,今夜弹与鬼神听。
前身依约记取,向琼楼玉宇,丹灶金鼎。露下铢衣,霜凝佩璲,鹤背泠泠风冷。
离尘要猛,待觅个幽栖,共君觞咏。指日秋来,快乘烟外艇。
云鹤双飞去几年,遗踪依旧涌灵泉。澄澄皎洁无增减,石铫煎茶味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