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叙述了织妇终年辛苦而生活艰难,在官府租税和高利贷剥削下,连麻布衣都穿不上的情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以第一人称来写,紧紧围绕织妇的勤与贫着墨,层层递进,对比鲜明,语言质朴自然,一字一句,读来感人肺腑。
首联是诗人的口吻,客观描述了织妇的辛劳。它通过劳作的重复性、贯性和紧张性透析而出。这两句虽与织妇之叹无关,却注入了诗人叹其所忙、叹其所苦。以“夏”与“春”字对举,以“重”与“复”字相照应,突出织妇之勤。
颔联是织妇的口吻,但仍未见出所叹。相反却道出了她的希望、热切的希望。绢未脱轴、丝未落车就想着如何用它们去输官、赎典,惟独没想到自己。她织的是希望。
颈联又是诗人的口吻。前句绾结首联,言其年复一年、整春整夏为蚕而忙。后句写她的衣着一布衣、布裳。为了强调,诗人虚去了动词,又着一“仍”字。这就使诗人叹其所忙、所苦的心态更为突出。
尾联深沉的诗句,抒发了织妇心中的愁情,表明织妇的生活每况愈下,与唐代诗人于濆的诗句“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辛苦行》)一脉相承。这又是织妇的口吻。前句“犹自可”表明她对布衣布裳并不在乎,还多少带有满足之感。只是在“今年无麻”的情况下,她才发出“愁我”的喟叹。诗至此戛然而止。
诗人如此写“叹”,确实很精到。一方面,写织妇之“叹”不在“输官”、不在养蚕人无罗绮穿,也不在“布衣仍布裳”,这就不仅独到新颖,而且也相当深刻。远比张俞《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来得深刻。另一方面,写自己“叹织妇”也很灵活,既可叹其未叹,如叹其所忙、叹其所苦,又可叹其已叹,愁其已愁,如结尾两句。这就拓宽了“叹”的内容,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鞭玉镫相回旋。
人言山住水亦住,下有万古蛟龙渊。道人天眼识王气,结茅宴坐荒山巅。
精诚贯山石为裂,天女下试颜如莲。寒窗暖足来朴朔,夜钵咒水降蜿蜒。
雪眉老人朝叩门,愿为弟子长参禅。尔来废兴三百载,奔走吴会输金钱。
飞楼涌殿压山破,朝钟暮鼓惊龙眠。晴空仰见浮海蜃,落日下数投林鸢。
有生共处覆载内,扰扰膏火同烹煎。近来愈觉世路隘,每到宽处差安便。
嗟余老矣百事废,却寻旧学心茫然。问龙乞水归洗眼,欲看细字销残年。
牢记阿翁数语,?然一笑撒开。何事悲他冥路,比汝先见如来。
曲栏东,藕花一朵,嫣然开向愁中。正泪湿五更寒雨,佣欹一地温风,可怜似侬。
曾凭幽梦相通。夜月梅边旧恨,朝云兰外轻踪。但绕遍、天涯有谁寄与,西洲春远,洞庭秋晚;
耐他芳意千丝宛转,柔情一点玲珑。况匆匆,苹波又摧断红。
竹里烹葵挂马鞭,松间敲火起孤烟。谁知半向林中榻,无限风流寄辋川。
年少才华紫电光,秋风八月桂花香。预知柳染宫袍绿,先植槐阴夹路黄。
未许旌旗观细柳,且看词赋动长杨。名高翰苑君家事,业见先朝有大梁。
如何灵匹异人间,脉脉相望卒卒还。不用蛛丝争送巧,自知得拙半生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