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全诗用语浅淡,近乎口语,或暗用典,或明用典,或正劝,或反讽,喻之以理,晓之以情,在看似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浓郁的朋友情谊,含意颇为深远。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这两句是说这次回到山里之后,不论入山深浅,都要饱览山川之秀丽,林木之幽美。这当然是劝勉崔兴宗不要再留恋世俗的生活,把对山水的感情升华到一种与世俗生活相对立的高度,这与他们对现实的厌倦与反感有关。起句点题“送”字。诗人看着崔九向山中走去,于是劝勉他说,山中自有美妙之景,足以自得于心,一丘一壑,皆可怡性养神。次句“丘壑”用典,讽劝友人隐逸山林,莫改初衷,为下文预设伏笔。
后两句紧依次句而写,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含蕴深刻。既是劝勉友人坚持初衷,尽享山水之乐,同时暗含这一层意思:如果弃隐入仕,以后想再度归隐,怕就难了。这里“暂”字用得极妙,与次句“尽”字相对。次句从正面劝说,结尾二句从反面劝勉。这一正一反,思虑周全,语意婉转,谆谆嘱咐,浓浓友情,溢于字里行间。
结尾两句是劝崔兴宗隐居丘壑,既然在山水间找到了生活的真趣,就不要再从那个境界里返回到现实中来了。这一方面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所以作者要人留恋那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中屡屡失败,一方面产生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也更深刻地认识了现实生活。当时像裴迪、崔兴宗这样的寒士是没有出路的,他们宁愿隐居山林,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作者劝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间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就不要像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一样,找到了桃花源却轻易地放弃了。作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因此他说:“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竹叶低斟,相思无限,车前细问归期。织女牵牛,天河水界东西。
比似寄生天上,胜孤身、独活空闺。人言郎去,合欢不远,半夏当归。
徘徊郁金堂北,玳瑁床西。香烧龙麝,窗饰文犀。稿本拈来,缃囊故纸留题。
五味慵调,恹恹病、没药能医。从容待,乌头变白,枯柳生稊。
燕城客舍经春草,落花如雪閒不扫。故人忽作夜郎行,离心沟水长安道。
与君追逐竞高踪,翩翩矫若双飞龙。春风共载承明笔,晓月同趋长乐钟。
嗟君风度何磊磊,夙昔大名满东海。千言倚马疾如飞,赋成四座腾光彩。
一列金闺法从班,朝朝鸣玉侍天颜。牵裾折槛偶然事,谏草琅琅动九关。
夜郎越巂天南土,万里夷荒开幕府。倚剑秋回七泽云,挂帆夜渡三湘雨。
天书远向百蛮开,辫发番君夹道来。啸咤风雷震山岳,白日罔两何有哉。
金杯红烛月鸣杵,酌酒与君对君语。区区离合安足陈,怀抱平生吾与汝。
春晴日观转愁予,十二河山锦不如。莫诧故林偏得到,吾将走马深嵓居。
春来未识如新交,人日出访郊西郊。罗浮缟衣忽到眼,一笑媚妩开林梢。
初寻篱角露冷艳,断桥野水轻冰胶。参差绕屋三十树,疏影破空横冻蛟。
海旁蜃市金碧气,徒眩俗目纷喧呶。樊山寄庐独娟好,园亭到处含红苞。
坐看香雪喷成海,直拥仙云围作巢。偶从人外憩清绝,得此佳趣知天教。
陈遵爱客续嘉会,乘兴招赏罗杯肴。欲将画意写萧澹,未尽诗妙空推敲。
关山莫忆断魂日,且向天涯随结茅。倾觞痛饮荡尘抱,不尔正被梅花嘲。
回首清廷系我思,主愚臣暗不胜悲。摧残帝业归华族,堕落人才赋黍离。
乐国翻无干净土,吟坛犹演太平诗。茫茫大地英雄少,笳鼓声中树义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