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题咏排山倒海的浙江大潮的。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平浪静的观感。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的景色。远处的几点青山,虽然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却仍然青翠欲滴。天边的红霞,仿佛是刚刚织好的绡纱,带着潮水喷激后的湿意;临近黄昏,白鸥上下翻飞,其侧则帆影矗立,说明鸥鸟逐船而飞。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
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
碧眼儿童誇绝伦,竞驰奔兔蹙飞尘。俯身捷下重冈去,空听弦歌不见人。
世径转蓬勤,清秋袂一分。揽绥霜日肃,前路鼓笳闻。
诛卯元兼武,出师非乏文。渤光摇组练,淮色变风云。
阵偃龙蛇互,威行虎豹群。檄须陈记室,客有孟参军。
校猎归常月,投壶醉每曛。椎牛将士饱,卖剑妇男耘。
河伯黄楼压,芒砀赤气殷。徐人信慄悍,楚壤郁氤氲。
诸盗山东起,长驱宇内焚。斯邦实兀兀,朝论日纷纷。
挽漕初疑阻,提兵竟策勋。疮痍鉴不远,喉胁仗须君。
鸮击豺狼伏,春敷草木薰。异时功业地,壖海接江濆。
阶亭午景负槐阴,空斋初罢戏五禽。沔州太守致音问,启读乃有归来吟。
先生抱道肯乞怜,凛凛有面方如田。何能为此五斗粟,折腰乡里小儿前。
顾视铜章等涕吐,赋归唾词如涌泉。龙眠居士叹豪逸,想像明窗戏拈笔。
翕忽英姿来笔下,如恐超起将羽化。吁嗟能事讵可畴,一见公诗如见画。
惜哉道远莫可致,强欲赓酬抽鄙思。韵绝难追神易倦,使我空然汗颜面。
他日从公会借观,锦囊捧出春笋寒。
清明来客邸,云物犹凄凄。散步向南郊,雨晴途半泥。
累累高下冢,不扫纷牧羝。岂无一主者,太息风俗迷。
官堤曲北转,官杨皆生稊。河水流洋洋,漕艘雁字齐。
浮家反知节,沽酒且杀鸡。过渡少村落,接湖多荒畦。
桃花何处寻,得句无门题。
镇日楼头相对,铺月澹,着云轻。枕前横。
踏向棱棱冰壑,水泉流暗声。三尺雏松剪剪,似雏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