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充满禅趣的妙诗,全篇抓住嘉陵江水声展开构思。
发端两句借大禹治水的传说写嘉陵江水声的由来。意思是说,大概由于大禹的神奇力量,他凿开险峻的山崖,使飞流急湍奔腾直泻,发出巨响。起笔即紧扣诗题,显得气势雄伟。
诗的三、四两句写诗人夜宿出门店,由于水声的喧闹,通夜无法安寝。这两句一方面承接上文,进一步具体写出嘉陵江水声之大;另一方面又极自然地引发出下文对水性的议论。这是阐发禅理、表现禅趣的转折点。
而五、六、七、八四句借水声与山石激荡出巨响的自然现象展开议论,颇含折理。大意是说,水性本来是安静的,山石也不会发出声响,可是两者一激荡,竟发出惊雷一样的巨响,完全丧失了水石的本性。我们从这一自然现象中,可以悟出很深的禅理:人在社会中,应当以无念为宗,不取不舍,不染不著,任运自然,自在解脱,应当象水石一样保持安静和无声的本性,清静无为,也就具备了佛性。水石保持住本性就具备了佛性,人向自性中求取,保持住清静无为的本性,也就具备了佛性。韦应物这种思想带着很浓的消极成分,应予批判。不过,从这首诗中,却可看出韦应物禅学修养是很深的。
诗的最后两句,表示自己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以此赠给深上人,彼此交流禅学心理,并对深上人彻悟物我之情的禅学修养无限向往。诗的结尾颇有意味,诗人提出了问题,但是自己并不去回答,而是把疑惑推给了老友,有一种故意责难的狡黠。另一方面传达了一种深奥的禅意,表达了诗人对于物性和人情的感悟。因为人的心性在遇到外物相激时,也会产生强烈反映,物性和人情本来就是相通的。我们不知道深上人是如何作答的,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回答。这个结尾,写得既很切题,又留有余味,不失韦氏平淡有味的风格。
赋罢凌云气不降,长杨羽猎妙无双。老来却解人间事,摊得玄经覆酒缸。
十月黄花犹在径,拥褐徐行黄没胫。清晨有客叩我门,童子贪眠呼不应。
病身出揖小亭西,袖有新篇为我赠。临风玉树既皎如,满把骊珠光照乘。
闻君家住西子湖,浩然动我曾游兴。山色周遭郭外青,波光一片衣间凝。
春烟秋月几衔杯,故国旧家同堕甑。羡君生长久承平,往事何堪入聪听。
南来诗卷气有馀,展读终朝语清醒。不嫌老马问修途,自愧霜蹄早蹭蹬。
季生闻说寓兰溪,母老儿娇室悬磬。君年方壮渠尚强,好上湖船共深订。
丸泥不闭函关路,神功煅来杯斝。色映琉璃,声随哀玉,浅碧嫩黄交射。
流霞欲化。想西伯雍容,葡萄倾泻。紫殿基平,何人收拾夜泉下。
千年又成废寺,早霜钟粥鼓,相伴清暇。土啮花斑,鱼吹浪白,过眼兴亡难话。
谁堪并价,有铜雀荒台,尚留残瓦。且尽深卮,任更阑烛灺。
露湿蔷薇,香萦芍药,依移艳挹春亭。蓦地飞来,罗襟粉坠星星。
东风吹断江南梦,倩何人、轻唤愁醒。更难凭、草留旧迹,裙化它生。
忆曾邻苑寻芳去,有彩衣幻影,画本题名。团扇低徊,谢庭知否重经。
应怜雨暗烟枝冷,问何如、烛夜孤萤。嘱从今、珍重花房,莫再飘零。
不向人间结草庐,任他城市务赢馀。饱餐薇蕨泉中水,过眼牙签架上书。
岚气著窗云影过,钟声入梦曙光初。高居自与禅机会,何害门稀长者车。
罢守从军者,高情世不知。帧中求汉迹,马后束陶诗。
将略传闻异,人情在远思。明驼六月雪,饥渴望归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