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充满禅趣的妙诗,全篇抓住嘉陵江水声展开构思。
发端两句借大禹治水的传说写嘉陵江水声的由来。意思是说,大概由于大禹的神奇力量,他凿开险峻的山崖,使飞流急湍奔腾直泻,发出巨响。起笔即紧扣诗题,显得气势雄伟。
诗的三、四两句写诗人夜宿出门店,由于水声的喧闹,通夜无法安寝。这两句一方面承接上文,进一步具体写出嘉陵江水声之大;另一方面又极自然地引发出下文对水性的议论。这是阐发禅理、表现禅趣的转折点。
而五、六、七、八四句借水声与山石激荡出巨响的自然现象展开议论,颇含折理。大意是说,水性本来是安静的,山石也不会发出声响,可是两者一激荡,竟发出惊雷一样的巨响,完全丧失了水石的本性。我们从这一自然现象中,可以悟出很深的禅理:人在社会中,应当以无念为宗,不取不舍,不染不著,任运自然,自在解脱,应当象水石一样保持安静和无声的本性,清静无为,也就具备了佛性。水石保持住本性就具备了佛性,人向自性中求取,保持住清静无为的本性,也就具备了佛性。韦应物这种思想带着很浓的消极成分,应予批判。不过,从这首诗中,却可看出韦应物禅学修养是很深的。
诗的最后两句,表示自己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以此赠给深上人,彼此交流禅学心理,并对深上人彻悟物我之情的禅学修养无限向往。诗的结尾颇有意味,诗人提出了问题,但是自己并不去回答,而是把疑惑推给了老友,有一种故意责难的狡黠。另一方面传达了一种深奥的禅意,表达了诗人对于物性和人情的感悟。因为人的心性在遇到外物相激时,也会产生强烈反映,物性和人情本来就是相通的。我们不知道深上人是如何作答的,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回答。这个结尾,写得既很切题,又留有余味,不失韦氏平淡有味的风格。
住久江西近物情,闻名虽旧盖初倾。未听健论折髯喜,况有新诗出袖清。
为簿免从高士例,饮泉要改昔人名。为言牧伯乘骢旧,愧尔传家折槛声。
高楼春尽恨难删,每见君来一破颜。客梦荒烟迷去道,平生知己重名山。
却怜远别逢梅雨,早愿馀年入玉关。几处草庵烧不尽,秋来犹得扫苔斑。
天低烟冥冥,平湖绕淮楚。一帆东南来,乃为风伯侮。
前如残叶飘,后如轻蝶舞。惊涛涌雪山,湿浪溅银雨。
尝闻贝宫胎,夜夜灵光吐。吾无盗睡心,龙兮尔何怒。
舟师倚断桅,相戒不得语。亦有诵咒者,拱手面如土。
回视天际雁,万点落远浦。彼物何悠悠,吾生浪自苦。
遗爱双藤古,名贤植右厢。阴凉嫌客热,花淡笑人忙。
不受风尘染,偏沾雨露香。我才同散木,开谢几经霜。
寸铁安能铸大钟,行藏空负翠微峰。适观云谷老人作,恐与武夷精舍同。
落日还凭高阁望,晓风又速画船东。野花莫乱桓公眼,大构犹须讫此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