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讲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感受:合口味的好书,读起来饶有兴味,颇感惬意,但往往很快就读完了,掩卷之际,令人怅然。对脾气的朋友,谈起话来很投机,非常盼望这样的知心朋友多多前来与之交谈,但偏偏不见踪影,久盼之后,令人失望。世界上的事情每每是这样,希望和现实总是发生矛盾,不如意者十居八九,一个人一生中是很难遇到几次真正轻松偷快、开怀大笑的好时光。
陈师道作于同年的另一首诗《寄黄充》说:“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娱?”两首诗所表达的感受是相同的。作者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受,和当时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诗人困居徐州,生计维艰,尽管“人不堪其贫”,作者却不以为意,依然“左右图书,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也”(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诗人以苦吟著称。
只有读过万卷书的人,才能如此精炼准确地捕捉到读书人读快书、又意恐读完的共同心理状态,“书当快意读易尽”是作者读书亲身体验的概括,也是他孤独寂寞、唯有书伴的惆怅心情的流露。当时诗人的知心朋友尽在远方,黄庭坚被逐斥戎州(今四川宜宾),苏轼被贬谪海外,音信难通;魏衍自徐州移沛州,张耒任职宣州,皆无从相见。而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十分盼望能同这些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整日恍惚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
怅然、失望之余,诗人又转以旷达,试图自我安慰:世界上的事情每每和主观愿望相违背,人生本来就难得有舒畅愉快之时,何必自寻烦恼呢?钱钟书《宋诗选注》说:“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把成语古句东拆西补或者过分把字句简缩的时侯,他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来。”这首从作者自己的亲身生活经历和感受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诗,正好用“朴挚”来说明其风格特点。
宋人爱用诗来说理。诗人多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诗中说出了很多人有会于胸中而没有表达出来的话,作者以浅显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出来。诗人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
山头青壁险如悬,山下松风飐石泉。见说仙翁携布被,几回来伴老龙眠。
巨灵斧天根,斸玉一万仞。云霞幻幽茜,风雨逼遒峻。
厂树交空嵌,岑苔互薄晕。惊禽拂波驶,落翠袭衣润。
林光澹日气,涧响写花韵。丛绿疑无垠,群香但相紊。
扁舟溯春涨,篙楫竞分寸。灵境开清虚,艰程若轻迅。
思元本初志,招隐岂非分。遂令纾归心,前途缓遥趁。
海东之山曰桃都,上有三足黄金乌。三更乌啼海色动,六龙飞出榑桑隅。
浴旸谷经天衢啼,和揽辔无停车吾。不知东西相去几万里,夜入咸池朝复起。
紫云红雾天苍苍,为天作眼明四方。臣愿陛下八万四千岁,日出日没皆封疆。
田邻联一心,伐鼛赴私役。负耒趋南畴,挟锸走下泽。
计日耦耘耔,互为主与客。白笋供朝餐,紫姜充晚食。
良苗仰天功,人事不堕绩。长虑夏秋交,旱苦旬朔剧。
桔槔叫饥鸿,禾状有得色。归涂含多欣,缓步濯溪碧。
水去桥下鸣,月来树颠白。洗酌坐广庭,满意即为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