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此诗围绕清秋季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写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随雁飞灭”。因薄暮时思念之“愁”和清秋之“兴”无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全诗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脍炙人口。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普博谁云仁道难,剪裁妙巧智之端。都将凡物换英物,尽欲热官成冷官。
色即是空随手灭,恩生于害转头看。大千界里毫光彻,稽首惟应礼屈胖。
一角青山侧。是何年、仙人楼阁,幽人泉石。见说莺骖飞去久,高隐又成遗迹。
闲却了、半湖春色。断碣残阳迷故址,短长条、杨柳烟如织。
谁问到,几时碧。
清门雅望今犹昔。拓轩窗、西泠桥畔,招来游屐。日日置身图画里,不放酒樽吟笔。
看翠挹、峰南峰北。笑指梅花林处士,喜旧时、明月君能识。
试吹起,一枝笛。
新寒侧帽残萸坠。又过登高会。去年花下玉交卮,夜夜轻盈扶醉。
好风凉月,只今成恨,天亦多情悔。
翠峰十二高楼对。梦与行云背。飘镫狭路暗相期,销得几番蕉萃。
见诗无语,别后无泪,卧后还无寐。
十月草木尽,孤松风萧萧。托根大壑中,争期干云霄。
罗岳鲜旧干,钟山恣狂烧。胡为深雪间,苍然自高标。
本非舟楫具,无烦雨露浇。造物信偶遗,谁能矜后凋。
放情规矩外,寝卧任逍遥。非图保天年,不材甘寂寥。
宁特顾者希,诟厉乃独饶。贞介乃其性,敢曰淩寒飙。
珍重匠石流,毋使斧斤劳。
蘼芜香满蘼芜冢,虞山晓翠春云拥。香名一代柳河东,落花吹遍红箫陇。
月地花天几度游,琴河初起绛云楼。桑沧花月人天劫,争及卢家有莫愁。
月堤烟柳春痕薄,吾谷閒登秋水阁。东山无复耦耕人,红豆花蘩自开落。
碧城仙吏最多情,惜玉怜香过一生。重访蛾眉埋玉地,胜他箫鼓葬倾城。
黄绢词工碑石冷,鸥波解写婵娟影。踏青遮莫踏蘼芜,恐惊地下春魂醒。
风雨全家寄一舟,灵严山馆我曾羞。儿嬉奉母前生事,秉烛秋堂涕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