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将热血洒疆场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这开篇的两句,诗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且这两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其实这更多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表现,由于当时的满族从关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这着这样的一种抱负,但是徐锡麟这首诗,则是显得更为独特,也更加的霸气。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只解”是说心中所存唯一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这句诗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二字。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最大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天游杳杳海漫漫,无有无无是道观。大法药兼心地要,两门都作混成看。
杨柳丝间黄栗留,杏花枝底碧遮油。一鞭归兴输年少,十日香尘卷日流。
枙子庭前柳外墙,偶然风调入篇章。也知散朗多情思,敢著微词恼谢娘。
庐陵汉名县,黉舍当城南。粤从宋庆历,杰构何潭潭。
穹碑泐学记,欧子亲题衔。所以富才彦,挺然皆梓杉。
游歌我昔忝,遗经事穷探。英俊非不多,畏敬踰四三。
子谟与德让,奋起师易庵。晨夕久薰炙,化雨深濡涵。
王门职辅导,胄监峨弁簪。引之绝温润,钦止精研覃。
之宜暨仲举,问学青于蓝。惜未及贵寿,早终四子咸。
笃实若陈李,磊落俱奇男。雄藩佐邦伯,经筵进封函。
就中最杰特,子钦文不凡。壁经世授受,道腴恣沉酣。
聱牙古盘诰,同异互订参。他人悉窘步,君独行眈眈。
翰林俊声著,粉署刑名谙。冰檗岂论苦,澹泊夙能甘。
擿奸若风厉,谳狱同春含。譬之龙泉剑,光焰不可缄。
契阔五六载,相思隔烟岚。追怀旧游地,几度联归骖。
兹焉幸一会,壮志仍岩岩。胸襟豁湖海,论议森戈锬。
藩臬诸钜公,招邀列罂墰。肥牲刺羊豕,佳味罗蛤蚶。
鲙鲜旋烹鲫,醢美细脔䳺。玉棋圆叠蔗,金丸满堆柑。
蔬茹剪霜韭,竹萌掘冬䈄。酒渴漱茗饮,齿寒嚼菹蘫。
叨陪接几席,答问吐乡谈。清言霏玉雪,倾听我所贪。
亹亹续弗绝,有如吐丝蚕。握手万里外,绸缪乐且湛。
胡为又分袂,行李僮仆担。于时一阳复,两鬓风毵毵。
东坡昔跋涉,渡海再迁儋。未久即见召,还朝貌逾傪。
寂寥数百载,继武惟子堪。岁寒见松柏,大厦待楩楠。
赋诗写缱绻,空言只增惭。情深觉词赘,此意谅余监。
水阁联欢北海尊,一时文酒快同论。林逋未印登山屐,安石徒披就席巾。
白马当筵诗句逸,黄花照眼酒杯新。醉来却忆前宵事,剪烛谈心少一人。
想见归怀尚百忧,何时更得曲江游。十年戎马暗南国,万里烽烟接素秋。
可念此公怀直道,焉知李广未封侯。杖藜叹世者谁子,天入沧浪一钓舟。
七十风流老画师,练裙纨扇竹枝辞。无端催却春归去,独剪孤镫对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