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自己在水边的游赏,这情趣和《论语》中说的“浴乎沂,风乎舞雩”相似。“洋洋平泽”,是说水势浩大而湖面平坦,诗人就在这湖边洗濯着(这里“漱”也是洗涤之意);“邈邈远景”,是说远处的景色辽阔而迷濛,它引人瞩目,令人欣喜。这四句中写动作的两句很简单,其实就是四个动词。“乃”和“载”都没有实义,主要起凑足音节、调和声调的作用。写景的两句也很虚,不能使读者切实地把握它。但实际的效果如何呢?那洋洋的水面和邈邈的远景融为一气,展示着大自然浩渺无涯、包容一切的宽广。
诗人在湖中洗濯,在水边远望,精神随着目光延展、弥漫,他似乎和自然化成了一个整体。这四句原是要传布一种完整而不可言状的感受、气氛,倘若某一处出现鲜明的线条和色块,就把一切都破坏了。后四句是由此而生的感想:凡事只求符合自己的本愿,不为世间的荣利所驱使,人生原是容易满足的。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在朦胧醉意之中,我就自得其乐。
以上是说暮春之游在自然中得到的欣喜。陶渊明热爱自然,这是人所皆知的。他病重时写给几个儿子的遗书中,还言及自己“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不过,陶渊明之热爱自然,内中还深含着一层人生哲理。在他看来,多数人由于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无止境的欲望,于是虚伪矫饰,倾轧竞争,得则喜,失则忧,人生就在这里产生了缺损和痛苦。
而大自然却是无意识地循着自身的规律运转变化,没有欲望,没有目的,因而自然是充实自由的,无缺损的。人倘能使自己化同于自然,就能克服痛苦,使人生得到最高的实现。
至于陶渊明“欣慨交心”,并有一种感伤的缘由是他终究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完全面对着自然生活——即使是做了隐士。当时动荡不宁、恶浊昏暗的社会现实,与陶渊明笔下温和平静的自然,恰成为反面的对照。它不能不在诗人的心中投下浓重的阴影。三四两章伤今怀古的感叹,正是以此为背景的。
常羡老莱子,七十亲不衰。飒然双白鬓,尚服五綵衣。
戏游日膝下,弄物心熙熙。或时暂仆跌,辄作婴儿啼。
清朝万钟禄,不肯卖片时。人生有此乐,何暇外慕为。
伊余生不造,才壮苍天亏。搏膺念之子,叹咏形诸诗。
想象且三复,苦血下交颐。
茅茨以为庵,环顾萧然虚。内乐苟自足,容人即有馀。
旁依修竹密,上翳青松株。勿言此中陋,中有君子居。
每从风雨祝新晴,兀坐城隅江水青。半壁篝镫方黯黯,平台皎月自明明。
菰菱乍白蝉无语,橙橘才黄雁有声。樽酒颇堪酬永夜,湖天漠漠故人情。
濯濯杨柳枝,开花大江堤。转盼春风颠,飘泊岸东西。
美人隔江水,谁当共襟期。临流和渔歌,褰裳掇江蓠。
思之不可即,仰视白日驰。玄发日以变,夕惕恒自持。
愿将青青柏,遗君长相思。
枫桥路,烟水正迢迢。欲向东君寻旧约,渚花岩月两无聊。
孤负是春宵。
人何在,独倚赤栏桥。遥忆去年樱笋候,画船红烛听吹箫。
往事更魂消。
枢星不复见,犹自恋慈帷。抚有河山胜,长含风木悲。
璇宫香未散,珍膳视无期。依旧春光遍,青芝发九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