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年华老去我能向谁诉说?看了多少世事变幻,是非颠倒!那时留在中原的父老,活到今天的已所剩无几,年青人已不知复仇雪耻。如今在世的,当年都是乳臭未干的婴儿!宋金议和有着多少的悔恨,世间哪有南北政权平分土地的道理。胡女弄乐,琵琶声声悲。
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怎堪离别。只有你(辛弃疾),与我有许多相同的见解。我们天各一方,但只要双方不变初衷,则无须多问挂念。希望不会缺少知音。炼丹一旦成功,就要牢牢拾取,点铁成金。龙虎丹炼就,就可功成迸裂而出。
注释
贺新郎:后人创调,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辛幼安:辛弃疾,字幼安,淳熙十五年(1188年)末,辛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与陈亮,因作此词相和。
和见怀韵:酬和(你)怀想(我而写的词作的)原韵。
凭谁说:向谁诉说。
神奇臭腐:《庄子·知北游》:“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言天下之事变化甚多。
夏裘冬葛:《淮南子·精神训》:“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箑(shà):扇。本指冬日穿葛衣、用扇子,夏日寄裘皮,是与时不宜。此喻世事颠倒。
犹未燥,当时生发:陈亮《中兴论》云:“南渡已久,中原父老,日以殂谢,生长于戎,岂知有我!昔宋文帝欲取河南故地,魏太武以为我自生发未燥,即知河南是我境土,安得为南朝故地?故文帝既得而复失之。”生发,即胎毛。生发未燥即胎毛未干,指婴儿时。
二十五弦:用乌孙公主、王昭君和番事,指宋金议和。《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应上片末句之“汉宫瑟”。乌孙公主与王昭君之和亲,均以琵琶曲表哀怨,故此处之瑟实指琵琶。
月:以月喻地。
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演然流泪。”《皮树蔓·枯树赋》作“树犹如此”。
妍皮痴骨:《晋书·慕容超载记》:“超自以诸父在东,恐为姚氏所录,乃阳(佯)狂行乞。秦人贱之,惟姚绍见而异焉,劝兴拘以爵位。召见与语,超深自晦匿,兴大鄙之,谓绍曰:‘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由是得去来无禁。”此处指己才不为人识,遭鄙弃而被埋没。妍皮,谓俊美的外貌:痴骨,指愚笨的内心。
伯牙弦绝:《吕氏春秋·本味》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知其志在太山、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此处是将辛弃疾引为知音。
九转:《抱朴子·金丹》:“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赏析

  陈亮在作词中善于用典使事,这使他的作品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大大增加内容。他运用历史典故,不同于其他词作者,有其独特的方法,那就是不拘限于原来的历史故事,而是取其一个侧面,死事活用,以衬托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读他的词,必须反复揣摩,才能领略其深刻的涵义。这首词就是这样。

  词的上片主旨在于议论天下大事。首句“老去凭谁说”,写知音难觅,而年已老大,不惟壮志莫酬,甚至连找一个可以畅谈天下大事的同伴都不容易。词人借此一句,引出以下的全部思想感慨。他先言世事颠倒变化,雪仇复土无望,令人痛愤;下片则重叙友谊,二人虽已老大,但从来都是志同道合的,今后还要互相鼓励,坚持共同主张,奋斗到底。

  上片先借《庄子·知北游》中“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和《淮南子》所说的“冬日之葛”、“夏日之裘”来指说世事的不断反复变化,并且,越变越颠倒错乱,越变对国家越不利,人们日渐丧失了收复失地的希望。控诉了南宋朝廷的是非不分。朝廷数十年偏居江南,不图恢复,对人们心理有极大的麻痹作用。经历过“靖康之变”的老一辈先后谢世,后辈人却从“生发未燥”的婴孩时期就习惯于南北分立的现状,并视此为固然,他们势必早已形成了“无仇可雪”的错误认识,从而彻底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战斗力。这才是令人忧虑的问题。上片最后四句,重申中原被占,版图半入于金之恨。词以“二十五弦”之瑟,兼寓分破与悲恨两重意思。《史记·封禅书》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一如圆月平分,使缺其半,同是一大恨事。末再以“胡妇弄,汉宫瑟”,承上“二十五弦”,补出“多少恨”的一个例证。汉、胡代指宋、金。而说汉宫瑟为胡妇所弄,又借以指说汴京破后礼器文物被金人掠取一空的悲剧。《宋史·钦宗本纪》记载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人掳徽、钦二帝及皇后、太子北归,宫中贵重器物图书并捆载以去,其中就有“大乐、教坊乐器”一项。只提“胡妇弄,汉宫瑟”,就具体可感而又即小见大地写出故都沦亡的悲痛,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愤慨自在其中,同时对南宋朝廷屡次向金人屈躬卑膝,恢复大业坐失良机的现实,也就有所揭露、鞭挞。读到这里,再回头去看“老去凭谁说”一句,益感词人一腔忧愤,满腹牢骚,都是由此而发的。

  下片转入抒情。所抒之情正与上片所论之事相一致。词人深情地抒写了他与辛弃疾建立在改变南宋屈辱现实这一共同理想基础上的真挚友谊。过片一句“树犹如此堪重别”,典出《世说新语·言语》。东晋桓温北征时,见当年移种之柳已大十围,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堪重别”即“岂堪重别”,陈、辛上饶一别,实成永诀,六年之后,即绍熙四年(1127年),陈亮就病逝了。虽然他当时无法预料这点,但相见之难,却在意料之中。这一句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上承“老去凭谁说”自然引出的。下句“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又正是对岂“堪重别”原因的解释,也与词首“老去”一句遥相呼应。这句正面肯定只有辛弃疾才是最能理解他的唯一知己。据辛词《虞美人》题下小序记,此次陈亮别后,弃疾曾追赶到鹭鹚林,因雪深路滑无法前进,才悻悻而归。“行矣置之无足问”一句,就是针对这件事宽慰这个远方友人的,也是回答对方情深意切的相思。句后缀以“谁换妍皮痴骨”,意为自己执着于抗金大业,尽管人们以“妍皮痴骨”相看待,终不想去改变它了。“妍皮痴骨”出自《晋书·慕容超载记》。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谚语原意本谓:仪表堂堂者,其内心必不愚蠢。姚兴以为慕容超虽貌似聪隽,而实则胸无智略,便说谚语并不正确,对慕容超的行动也不限制。词人借此来说明,即使世人都说他们是“妍皮裹痴骨”,遭到误解和鄙视,他们的志向也永不会变。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友情乃愈可贵,所以就自然地发而为“但莫使伯牙弦绝”的祝愿,将两人的友情跟抗金的共同志向联系到一起,使这种感情升华到圣洁的地步。然后,话题一转,写出“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以“九转丹砂”与辛弃疾共勉,希望能经得起锻炼,使“寻常铁”炼成“精金”,为国家干一番事业。这两句至理名言,实际说的还是救国之道。

  全文中词人“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的精神十分令人感动。其中,词人信手拈来历代相传的炼丹术中所谓经过九转炼成的丹砂可以点铁成金的说法,表达出尽管寻常的铁也要炼成精金的恒心,比喻只要坚定信心,永不松懈,抓住一切时机,则救国大业必能成功。最后,再借龙虎丹炼成而迸裂出鼎之状,以“龙共虎,应声裂”这铿锵有力的六个字,刻画胜利时刻必将到来的不可阻止之势。至此,全词方戛然而止。这最后几句乃是作者与其友人的共勉之辞,也是他们的共同心愿。

创作背景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陈亮约朱熹在赣闽交界处的紫溪与辛弃疾会面。陈亮先由浙江东阳到江西上饶 ,访问了罢官闲居带湖的辛弃疾。恰好收到陈亮索词的书信,辛弃疾便将《贺新郎》录寄。陈亮的这首“老去凭谁说”,就是答辛弃疾那首《贺新郎》原韵的。

陈亮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
  猜你喜欢

吴之辟疆园,在昔胜概敌。前闻富修竹,后说纷怪石。

风烟惨无主,载祀将六百。草色与行人,谁能问遗迹。

不知清景在,尽付任君宅。却是五湖光,偷来傍檐隙。

出门向城路,车马声躏跞。入门望亭隈,水木气岑寂。

犨墙绕曲岸,势似行无极。十步一危梁,乍疑当绝壁。

池容澹而古,树意苍然僻。鱼惊尾半红,鸟下衣全碧。

斜来岛屿隐,恍若潇湘隔。雨静持残丝,烟消有馀脉。

朅来任公子,摆落名利役。虽将禄代耕,颇爱巾随策。

秋笼支遁鹤,夜榻戴颙客。说史足为师,谭禅差作伯。

君多鹿门思,到此情便适。偶荫桂堪帷,纵吟苔可席。

顾余真任诞,雅遂中心获。但知醉还醒,岂知玄尚白。

甘闲在鸡口,不贵封龙额。即此自怡神,何劳谢公屐。

野店几杯空酒。醉里两眉长皱。已自不成眠,那更酒醒时候。知否。知否。直是为他消瘦。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佳人春睡倚含章,一瓣梅花点额黄。
起对镜自添百媚,至今都学寿阳妆。

劝客清尊,催诗画鼓。酒痕不管衣襟污。玉笙谁与唱消魂,醉中只想瞢腾去。

绮席频邀,高轩惯驻。闷来却觅栖鸦语。城头一角晋阳山,怪他青到无人处。

胜绝登临地,桐江占十分。
省郎才不世,御史气如云。
遂使芝兰秀,俱能锦绣文。
诸孙又如许,百代有清芬。
雪里何人作道装,冰绡重叠色鹅黄。
染时定著蔷薇露,雨洗风吹故自香。

掩面出昭阳,伤心泪几行。胡沙天万里,何地吊王嫱。

璧沼水嬉飞隼渡,瑶箱命缕彩丝新。
亲蚕礼毕无馀事,夙佩珩璜奉紫宸。

我本迂疏旧楚狂,雪泥鸿爪印他乡。自惭不系苍生望,祇有冰心照此方。

世历亡秦远,湖连大海濒。
柘山標观望,玉女见威视。
渺渺旁无地,滔滔孰问津。
何年化鱼瘪,仿佛历阳人。

岳云如画,记苍莨谷里,曾种丛竹。老鹤归来,那见我两鬓丝丝新绿。

杜若寒沙,蘼芜晓露,梦断平汀曲。数重山色,几回写入横幅。

输与一叶归舟,湘湾卅六,漾文波如毂。雪底孤篷,可记得、前夜同烧银烛?

酒渍青衫,歌翻绛树,别恨连番触。梅花无语,满林静缀寒玉。

天阔五云开彩阴,王孙万里骅骝骎。风烟泱漭年华老,云树凄迷别思深。

此日江城樽酒话,当年故国栋梁心。夜阑秉烛匆匆剧,赖有梅花生短吟。

溪上青山石径纡,暖云晴嶂锦模糊。行人如隔湘江岸,日暮青林啼鹧鸪。

蜀魄何因冷不飞,空山一片影霏微。那须带血依芳树,自可梳翎弄雪衣。

细雨春波愁素女,轻风明月泣湘妃。江南寒食催花候,肠断无声莫唤归。

波映横塘柳映桥,冷烟疏雨暗亭皋。春城风景胜江郊。

花蕊暗随蜂作蜜,溪云还伴鹤归巢。草堂新竹两三梢。

江南七月莲花开,江上女儿采莲来。
桃颊双垂映秋水,菱歌一曲望春台。
春台一望隔千山,征客秦关更楚关。
妾意如舟元不定,郎行似水何时还。
若耶溪,云门岛,江水何茫茫,江风何浩浩。
暮雨朝云江上楼,春兰秋蕙江边草。
远树千重属目频,归帆一片忧心捣。
一片归帆望不来,谁家箫鼓画船开。
还看柁底鸳鸯宿,又见樯头鸿雁回。
一溪还一曲,采莲采未足。
水清石磊磊,采莲意已怠。
越女长歌不肯休,吴姬辍棹犹相待。
去年侬采莲,今年莲复采。
年年江上花朵鲜,岁岁花中苦心在。
中有苦心君不知,请君但看并头枝。
可怜片片同心蕊,但作悠悠藕内丝。
官道采桑劳妾身,西湖采莲伤妾神。
云窗织罢愁长日,烟屿歌残望远人。
远人不可见,且唱采莲歌。
桂楫兰桡下极浦,青楼朱箔此山阿。
芙蓉苑外金鞍度,杨柳堤边玉骑过。
红尘驻马非无意,白露沾裳将奈何。
将奈何,采莲归,明月前溪一镜飞。
珠翠绮罗纷照耀,吴讴越吹相因依。
明年倘若莲花发,荡子关山莫更违。

士中名吏学中贤,经济文章尽可传。昔日桂香标第一,今朝桃实庆三千。

赓诗人是金兰集,祝寿班同玉笋联。我也有心齐献颂,雕虫小技愧成篇。

出峡是何意,栖巢仍恋枝。
不应三亩券,买得古今祠。
浅泊龙犹侮,孤鸣雀自悲。
只应蓠芷近,屈宋有前期。

岂有长途隔,离居亦黯然。襟期两年尽,得失寸心怜。

别簪萦愁恋,芳华托梦悬。不知南浦月,相送几时圆。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