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写自己做客郴州,犹如归巢之鸟起句即饱含深情,表达出友人的热情接待使自己有一种宾至如归之感,自己非常感激。句中的比喻非常巧妙,一则将自己喻为鸟,自是有一种不被重用,流落江南的愤慨和失落;一则将郴州喻为巢,真切而形象地表达了友人何九对自己的厚遇。同时,用一个“客”自称,又是双关手法,既指自己己做客郴州,又指自己被贬之身份,含有一种怀才不遇之感,两“客”皆蒙何九厚遇,其谊自不待言,其恩自不须言,所以诗人以“鸟”“林”相喻,显得既含蓄又贴切。
“罍觞且终宴,功业曾未了。”作者没有详写宴会实况,而是以“且终”写宴会即将结束,暗含着盛宴将尽,忧从中来的意味。但诗人要表达的不是离别的痛苦,他想到的是更深刻的主题,那就是建功立业。这两句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衬托出诗人在意的不是别离之伤,而是功业未成之痛。这也是盛唐诗人们的共性,纵览盛唐诗界,从张九龄、陈子昂到高适、岑参,从王维、孟浩然到李白、杜甫,都是胸怀建功立业的抱负。王昌龄此时此地,虽然被贬,却依然保持着这种建立功业的盛唐气象。
“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前两句写宴后倚楼而望的月下美景,宁静的郴山夜空,下有青翠的群山和碧绿江水,上有空阔的青天和明朗的月光,江边高楼便也有了生机,且如晨光一般明朗了。这是诗人与友人宴后伫立楼头所见郴城之美景。后两句接着写主客下楼行舟夜行,眼见得椰城景色美不胜收。顺流而下,不知了多久,也不知行了多远,如渔人入桃花源一般进入一片诗意的松竹之地。读者无从知晓主客在舟中的言谈,但从此景来看,两人一定是情深意切,谈得推推心置腹。诗人不愧为“诗家天子”,他并没有将宴后乘舟夜游写尽,只是写出出行前与行止时情景,一路的风景及言谈藏于诗外了,任由读者自己去想象。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这是全诗的主旨,“此意”自是两人在舟中所谈之意,虽未明言,但诗人在“功业曾未了”中已经暗示了,读者完全可以推断出,此处的“意”即是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以此赠与友人何九,既是勉人又是自勉。这与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滕子京相似。由此可见,古代文人骚客的胸襟抱负很大,他们并不以个人得失为意,而是以天下为己任。“沧波风袅袅”既是指主客在江边交谈时所见到的水波和所感受到的夜风,又是暗示现实的清冷。寄寓着诗人对现实环境难以实现理想的担忧,从而将内心的热情与现实的冷酷融为一体了。读者由此诗可以看到诗人王昌龄的内心世界,其实,这也是古代众多迁客骚人的共性,他们总是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
全诗写景真切如画,抒情真挚如酒,传意真实如在眼前。
峭石惊矶横浦口,朔风半夜蛟龙吼。一枕波涛万里心,江水客愁谁浅深。
暧暧青灯夜向深,卧听檐雨话乡音。水荒田野犹征粟,寒入关山未捣砧。
江海十年离别梦,道途千里去留心。平明且向孤城立,拟看长风破积阴。
乘舟坐无聊,遵途岸转杳。急流赴海驰,怪石横江倒。
仰睇崟崎侧,惟见苍翠矫。覆莽映赭壁,枝弱不胜鸟。
县崖窄可步,聚缆密如筱。舟子勿前征,前路烟生草。
遥空仙乐奏,鸾鹤下、迓真妃。是绛帐儒风,青藜家世,两好门楣。
当年赁舂梁庑,记绝荤剜臂事依稀。萱草忘忧树背,菊花献寿延厘。
看辉煌一品,朱衣丹诰荷彤墀。喜树挺三株,兰滋九畹,晚境愉怡。
麻姑海尘三见,指华鬟天上数归期。濡染欧阳椽笔,泷冈待表丰碑。
二七之数原属火,此七十二水不乾。一日涉水七十二,过水更比过火难。
五月廿日我到此,卓午方开翟家市。象促征夫趁前程,亭长攀辕曰止止。
此去七十二涧河,桃岭雪山风雨多。山雨每于午后酿,新涨一来人葬波。
前年豫省兵饷到,使君不听良言告。严催车马向前行,自揽花骢作先导。
岂知霎时两满山,山涛四面来更暴。人骑行李没处寻,半剩饷车在泥淖。
与君同是解饷人,其余不必为君道。君请权停半日骖,行止明晨仆来报。
闻言我且宿邸家,次晓红旭弄川华。万里无云天正好,急命仆夫起群车。
果然盘山夹一涧,一涧屈曲走惊蛇。断岸千尺攀不上,旁涧四出乱如麻。
何年吴璘开地网,到此真同井底蛙。桥彴舟楫两难施,涉者褰裳等跳虾。
车声邻邻轮齧石,马行蹙蹙踬语沙。虎豹虬龙各千状,鸟不成鸟花不花。
前到会宁五十里,邑宰遣人特道喜。我自过来觉平常,不料逾时飞白雨。
若使此时涧中行,随波逐浪可知矣。想见大雨时行时,行人多似尾生死。
我闻秦始皇,鞭石有奇方,何不驱此陵谷作平场。
又闻西蜀王,五丁开径荒,何不凿此山腰走康庄。
我欲运南山之石,炼汾水之钢,选邓林之乔木,采渭川之修篁,访名匠于鲁宋,在此百丈崖上,造成七十二座跨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