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从《哨遍·赠长春宫雪庵学士》套数十二支曲中抽出的一支摘调。全套虽是酬赠之作,却几乎句句是劝道的箴言,足见作者对世态人心的惊惧与感慨。
这首散曲虽是作者酬赠给好友的曲作,但文中句句是劝道好友“万事莫强求”的箴言,体现了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轻蔑之意。
这支曲的教旨是“莫苦求,休强揽”,即所谓不忮不求,也含有“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全因强出头”的明哲保身意味。它的语重心长,在于指出了“苦求”、“强揽”的恶果——“邂逅遭坑陷”。“邂逅”是不期而遇的意思,说明一个人即使在无心之中,也会遇上风波,蒙遭灾难,更不用说非分的“求”和“揽”了。
接着小令进一步说明了“坑陷”的可怕,那就是“恐哉笞杖徒流绞”,五刑中的任何一刑都不是闹着玩的。这是对偶的上句,下句更为匪夷所思:“慎矣公侯伯子男。”将五侯之尊一一点名列出,正说明他们是“苦求”、“强揽”的主要行事者,也即是作者箴规的重点对象。以五刑对五侯,反差彰显,正是这首小令的警策之处。
作品的妙味尚不止此,末三句用了一组愤激的反问,矛头直指“一品高衔”的达官,言下有无限的轻蔑之意。这才使读者明白作者苦口是宾,诛心才是主,借说教的机会,诉喉中之骨鲠,大有“还将冷眼观螃蟹,看尔横行到几时”的峻严之意。
元散曲多“警世”的习惯,其中的棒喝固然也常常发人深省,但更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字里行间所洋溢着的那种不遗余力的批判精神。
王伯成,元代杂剧作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生卒年月不详。贾仲明为《录鬼簿》补写的吊词中说他与“马致远忘年友,张仁卿莫逆交”。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考定张仁卿为画家,与王伯成同为元朝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人。王伯成作杂剧3种,今存《李太白贬夜郎》。《兴刘灭项》仅存残文。他还作有《天宝遗事》诸宫调,存曲不全。
楼锁葳蕤,桥通宛转,昔日亭台。记坠钗声里,频呼小玉,钩帘影畔,替摘青梅。
感绝多情双燕语,道三岁、看花人未回。心期在,且休教结子,辜负重来。
无端绿阴遍也,那复向、旧处徘徊。只凄凉禅榻,茶烟空飏,模糊镜槛,蜡泪成堆。
一种幽寻春草句,怕清梦、池塘有劫灰。长陪着,旧雕栏玉砌,零落宫槐。
庄骚两渔父,至论悬千古。鼓枻动沧歌,愁看罗汨浒。
持颐闻杏琴,心醉洙源圃。问君何以然,此茹而彼吐。
异曲本同上,一弹应再鼓。忠隐或分涂,圣逸宜相补。
逸者方杖挐,圣者非有土。将留延苇词,一反围陈武。
嗟兹七二侯,空令入疵苦。虽笑亦强亲,虽威亦强怒。
辞影息缁林,真全而道睹。相视已忘言,馀音变湘浦。
结束何翩翩,相逢洛阳陌。流水照清扬,春风披绿帻。
俨然傅脂粉,相传化闳籍。羞称霍家披,云是馆陶客。
歌舞谁不怜,婉媚莫可逆。沾沾喜任侠,黄金得还掷。
珠因弹雀损,锦以斗鸡坼。而多青楼期,欲赴身无百。
且与酒人游,暂入蓬蒿宅。枕藉唯衮衣,何有一缝掖。
我在三川阳,子居五湖阴。山海一何旷,譬彼飞与沈。
目想清惠姿,耳存淑媚音。独寐多远念,寤言抚空衿。
彼美同怀子,非尔谁为心。
入山不见山,但见古柏树。此柏不知几百千万株,黛色霜皮看无数。
高者如立低如赴,横者如卧斜者觑。三三五五各盘踞,当面齐来迎我步。
溪转山回见梵宫,老僧导我幽处去。层阁俯碧泉,游鱼乐相聚。
修篁杳以深,亭午留宿雾。此时心地忽超然,可惜洞天难久住。
长啸谢山灵,行行日已暮。马影乱斜阳,小桥危可渡。
沿溪出深山,停鞭时回顾。梦耶非耶心忡忡,天光岚影杳何处。
晚烟苍茫平楚流,指点不是来时路。
参禅人,莫造作。拟心即差,动念即错。大乘小乘,钱贯井索。
前三后三,佛手驴脚。开眼也著,合眼也著。拟向这里承当,鼻孔依前失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