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
台边游女来窃听,欲学声同意不同。
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两稚子。
白马为塞凤为关,山川无人空自闲。
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
鲂鱼冷难捕。悠悠江上听歌人,
不知我意徒悲辛。
这首词先写孟达作《上堵吟》的历史内容和背景,后写眼前的景物,感叹历史终成陈迹。是苏轼按照孟达《所作上堵吟》的韵调,描写了汉昭烈帝刘备章武间的一段兴衰史,让后人借历史深深反思现实。
第一至第六句,写孟达作《上堵吟》的历史内容和背景。《水经注》:堵阳县(竹山县),堵水出焉,有白马塞(台),孟达为新城守,登之而叹日:“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为《上堵吟》。即苏轼所写“台上有客吟《秋风》”,亦是《上堵吟》的历史由来。为何“悲声萧散飘入空”?为何游女“欲学声同意不同”?两者答案是一个:“千里金城两稚子”,即“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的历史内容。苏轼借以暗示赵宋王朝要吸取的教训。“台”为历史陈迹见证之地,“悲声”,是指“哀切”,“有侧人心”(郦道元《水经注》)之音,“愤激,其哀思之音”。“欲学”,言《上堵吟》“今人仍传此声”(盛弘之《荆州记》)。“两稚子”,言刘封、申耽仍很稚嫩。
第七句至第十三句,写苏轼转向眼前,感叹历史终成陈迹。忆往昔,“白马”山为“塞”,“凤林”为“关”。“过关无百步,旷荡吞楚薮(sǒu)。”(苏轼《岘山》诗)美丽的塞、关,历史千古的名字,如今是“山川无人空自闲”。俱往矣,让今人悲叹“亦何苦”?现实是无情的,“江水冬更深,鳊鱼冷难捕”,百姓的衣食仍难以解决。这是苏轼欲言而未言的词作本意。最后两句,与开头照应,发出让人深思的历史回音。“悠悠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与“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相比,成为“声同意不同”的历史回声:“山川无人空自闲,我悲亦何苦?”
全词,观历史陈迹,即物抒情,怀古叹今。步孟达《上堵吟》的韵调,追忆了汉昭烈帝刘备章武间的一段兴衰史。天地有情,历史无情。昔日的白马要塞、凤林雄关而今也只是历史陈迹,“山川无人空自闲”,让后人借以去深深反思现实。苏轼的词作本意就在于此。
天涯远报茁琼枝,共说鹓雏骨相奇。鼻祖从来种桃李,耳孙自合产兰芝。
荐雷名震因观易,他日趋庭使学诗。无复区区如尔父,定须了了胜吾儿。
书来可想开怀抱,老去何因与弄持。素有庞翁携隐志,未应孤负鹿门期。
千章嘉树古梧森,一窟寒泉碧甃深。静扫浓阴汲脩绠,清泠长是涤尘心。
维扬琼花天下无,木犀避舍梅前驱。梁园移植有深意,要识姑射冰肌肤。
绝品岂知神所寓,等閒未许京尘污。空烦腰鼓揭春雷,打彻梁州殊不顾。
明年诏遣归故宫,玉蕊烂漫萦天风。香闻二十四桥外,热恼坐变清凉中。
世閒无物那容久,一梦兵烟化乌有。无双亭上月依然,可怜空照传杯手。
何人收取斤斧馀,栗玉其色差温如。三都赋客眼青白,叹惜流落潜欷歔。
十袭珍藏咨国匠,寸龛为刻柔示像。祎翟煌煌玉座閒,想见岳渎来稽颡。
岁时香火必躬亲,灵爽舍此依何人。酒胡贱役何足道,居士强名安得神。
物理细思宁有閒,牺樽毋忽沟中断。不如涂樗社栎两不材,得尽天年保无患。
我有紫霞想,梦游匡庐峰。仙人凌绝顶,手掉金芙蓉。
芙蓉亭亭九天上,叠嶂腾腾涌波浪。五色云中白鹿鸣,三更海底金鸡唱。
悬崖瀑布从天来,匹练倒界青天开。高人似是陆脩静,邀我石磴行莓苔。
九江秀色可揽结,欲跨长鲸捉明月。望断蓬莱青鸟书,琪花落尽无人折。
飞身上挹香炉烟,坐我九叠屏风前。翻然拜手招五老,一笑彷佛三千年。
松风泠泠吹梦觉,鹤背高寒露花落。早知此境隔尘凡,只合栖神向丘壑。
何人写此江上山,云山与我心俱閒。明当会碾飙轮去,长谢时人竟不还。
青青子儿枝上结,引惹人攀折。其中全子仁,就里滋味别,只为你酸留意儿
难弃舍。
罗扇恩疏,桃笙凉逗,雁风又到江城。玉笛新愁,风箫悽怨,可堪尽作秋声。
人閒天上,怅今夜、凄凉四星。珧纹窗掩,雁胫镫昏,离思深萦。
微波著意将迎。谁信今生,天遣飘零。银汉迢遥,瑶京修阻,素娥应悔孤清。
镜中鸾影,算草草、新妆照成。个侬知否,梦雨疑云,难慰多情。
岩畔春将老,残花自点苔。牛头峰下客,曾见祖师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