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首句“千古风流八咏楼”,可谓写尽斯楼之风流倜傥,笔调轻灵潇洒,比摹真写实更为生动传神。次句“江山留与后人愁”紧承前句,意谓像八咏楼这样千古风流的东南名胜,留给后人的不但不再是逸兴壮采,甚至也不只是沈约似的个人忧愁,而是为大好河山可能落入敌手生发出来的家国之愁。对于这种“愁”,李清照在其诗文中曾多次抒发过。事实证明,她的这种“江山之愁”不是多余的,因为“金人连年以深秋弓劲马肥人寇,薄暑乃归。远至湖、湘、二浙,兵戎扰攘,所在未尝有乐土也”(《鸡肋编》卷中)。具体说来,继汴京沦陷、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朝廷的驻跸之地建康、杭州也先后一度失守。曾几何时,金兵直逼四明,高宗只得从海路逃遁。眼下作为行在的临安,又一次受到金、齐合兵进犯的严重威胁。即使敌人撤回原地,如果不对其采取断然措施,打过淮河去,收复北方失地,而是一味用土地、玉帛、金钱奴颜婢膝地去讨好敌人,那么性如虎狼的“夷虏”永远不会善罢甘休,南宋的大好河山就没有安全保障。这当是诗人赋予“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深层意蕴,也是一种既宛转又深邃的爱国情怀。
“水通”二句,或对贯休《献钱尚父》诗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及薛涛《筹边楼》诗的“壮压西川十四州”有所取意。对前者主要是以其“三千里”之遥和“十四州”之广极言婺州(今浙江金华)地位之重要;对后者改“壮压”为“气压”,其势比薛诗更加壮阔。看来这不仅是文字技巧问题。上述二诗之所以能够引起李清照的兴趣,主要当是因为薛诗对“边事”的关注和贯诗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气骨。关于贯诗还有一段颇有趣的故事:婺州兰溪人贯休是晚唐时的诗僧。在钱镠称吴越王时,他投诗相贺。钱意欲称帝,要贯休改“十四州”为“四十州”,才能接见他。贯休则以‘州亦难添,诗亦难改”作答,旋裹衣钵拂袖而去。后来贯休受到前蜀王建的礼遇,被尊为“禅月大师”。贯休宁可背井离乡远走蜀川,也不肯轻易把“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李清照对这类诗句的借取,或是为了讥讽不惜土地的南宋朝廷。
此诗气势恢宏而又宛转空灵,这样写来,既有助于作品风格的多样化,亦可避免雷同和标语口号化的倾向。虽然好的标语口号富有鼓动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必要的,但它不是诗,条件一旦有变,它也就失去了作用,从而被人所遗忘。李清照的这首(题八咏楼)历时八九百年,余韵犹在,仍然撼动人心,这当与其使事用典的深妙无痕息息相关。惟其如此,女诗人关于八咏楼的题吟,不仅压倒了在她之前的诸多“须眉”,其诗还将与“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一样,万古常青。
先生旧日经行处,闻有寒枝笑晓林。便倩东风吹雨去,急携藜杖与僧寻。
墨风一夜驱云起,龙气濛濛万山里。轩窗如闻瀑布声,天下奇观宁有此?
纷纷众史画格卑,嗟君抗古森雄奇。下追西庐上北苑,中间直蹑黄大痴。
填胸磊块化丘壑,臆造桃源付耕凿。胡尘不到画里天,如此江山殊不恶。
平生画山不画人,四海无人堪写真。此图忽著人者两,草庐对语空山春。
口读君诗目君画,众木槎枒群石怪。动摇古壁愁欲飞,骇视云中忽龙挂。
岂惟城市生山林,风云惨澹开胸襟。可怜祗向画图见,孤负苍生霖雨心。
年年曾寄客边书,写尽真情只当虚。十纸到家无一答,恨人心性愿消除。
世事良可见,浩荡书生心。先民亦会计,儒道终当行。
好读医书莫笑痴,存心须怀有天知。眼伤何损孙思邈,衣钵相传自有儿。
南州一炬火,我归无所归。六月下惊湍,一叶正复敧。
空城何所有,城阙双阖扉。遗氓四五辈,?眙虫鸟栖。
潭潭大都府,灰灭馀空基。委重者谁子,汝实凡且卑。
蝼蚁轻民命,泥沙捐国赀。犬狼肆噬齧,驱逐乃其宜。
胡为使群吠,如恶草蔓滋。哀哉三万室,钟此百六期。
故居不可识,将是复疑非。阶前手种花,自怜托根微。
露草相对泣,吟风作悲诗。人言城门火,鱼祸自靡遗。
我亦无泪哭,且复一解颐。
独对平江静。藉一杆、苔矶坐隐,绿杨幽境。岂为临渊兴羡久,凭把翠纶闲整。
祗自写,濠梁逸性。领取春风他日事,拂珊瑚、直上金鳌顶。
争便许,老烟艇。
平生也托渔樵兴。还念取,榑桑碧处,沧溟万顷。龙伯而今凭怒少,都说海天澄镜。
又争奈、吞舟还劲。安得磻溪人再起,剪长鲸。顿使环瀛净,天下乐,为君庆。
层阿递流云,繁树散初旭。之旭送我来,我送之旭复。
既上辰州船,犹闻武陵曲。江空岁云暮,离思泫盈掬。
征鸿落寒音,微波汎晴渌。悠悠负芳辰,耿耿企旸谷。
临分致深情,炯若佩琼玉。人生重天伦,朋友非外属。
渺予尚真率,虚伪悲世俗。采采湘浦兰,猗猗鼎城竹。
行将往从之,一浣延览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