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议论为主,但写得很有风采。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是借此典而颂于潜僧。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以上为第一段。这一段的特点是:出语精警,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面全是诗人议论,虽出语不凡,但若直由诗人议论下去,便有平直之嫌,说教之讥。因而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由那种“不可医”的“俗士”站出来作自我表演,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之法:“旁人竹此言:‘似高还似痴’”这个“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大不以为然;他虽然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头上却将此论说成“似高、似痴”,从这模棱两可的语气里,显示了这种人世故、圆滑的特点;他绝不肯在论辩中作决绝之语而树敌。
下面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诗意谓:又想种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美事。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
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但由于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无竹”、“若对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如以对白方式发议论等),因而能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苏轼极善于借题发挥,有丰富的联想力,能于平凡的题目中别出新意,吐语不凡,此诗即是一例。
别馆伤心双泪连,畏途南去几扶颠。杳如萍水家何在,纵有鳞鸿信不传。
七十归来如隔世,八千行到已经年。城南记取分襟处,他日相逢是偶然。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渊明乃畸人,游戏于尘寰。南窗归徙倚,宇宙容膝间。
岂不念斗米,折腰谅匪安。是非无今昨,飞倦会须还。
国器青云姿,逸志追孔鸾。曲肱数椽底,尚友千载前。
规模琴书室,料理松菊缘。心游万物表,了觉函丈宽。
念君方适越,昔至谁云然。要知丘壑志,本出轩裳先。
琐闼丽宸居,追飞不云艰。回车莫待远,泉石闻此言。
帝恩犹戴天,臣土无一寸。哀哀种树辞,百尔畴能听。
呜呼我先皇,没世幽忧圣。怛恻在人心,爱护逾畏敬。
天也实不谅,深宫落幽阱。群凶祸滔天,致寇九庙震。
极乱国不亡,岂不由位定。呜呼我先后,投艰晚弥甚。
啼朝诵先君,至德成让逊。经年锢南山,仓皇事未竟。
内府千万资,贪人食之罄。露寝渴金棺,雨泣离宫殡。
是时贼氛恶,行暴议尤横。尊亲谊所同,畴敢私室论。
投袂起孤臣,誓衔微木徇。不济将无归,亲知挽不瞬。
穷冬梁格庄,康衢无人径。二三老司香,世隔孰过问。
减数及朔羊,守卫少馀馂。犯冰跫然来,惊迎泪交迸。
雨露三百年,获报惟此仅。荐飨当随班,例格仍敬慎。
孤踪闻九重,与祭特颁令。明发趋崇阶,遥瞻黄幄映。
魄动见前和,恸哭长河亘。降阶焚祭辞,天地痌孤奋。
毅力无艰难,至诚终格应。义激将作臣,集事效速迅。
合沓万灵趋,奔走百执骏。哀哉苍梧葬,娥皇终袝舜。
薄海动悽怆,百国赴观临。坎闭空灵舆,匍匐臣力尽。
璨璨翠玉珰,遗佩承懿训。岂意远小臣,宠锡绝贵近。
嗣皇念精忠,临轩召入觐。松柏旌其庐,郁律天章劲。
巍峨金粟堆,有待贞柯荫。帝日种树职,直节惟汝称。
殊恩出阽危,九死宁足殉。向来昜代初,戎马率蹂躏。
掘发理无完,遑问樵采禁。我朝秉忠厚,远驾百代胜。
监护明诸陵,备礼无缺剩。三祖逮八宗,恭俭自天性。
视民每如伤,何罪于百姓。土崩古未有,瓦全岂弥恨。
昔人表冬青,辛苦悲至行。今兹备荣哀,天人稍可證。
煌煌万年碑,悠悠四时运。拱把望参天,敢阻霜雪盛。
抱木暂未枯,长镵以为命。
魏郎应得庭圭法,未数松泉与雪堂。万杵熟胶香入剂,一螺点漆黑生光。
抡材合致图书府,留价争倾翰墨埸。我有诗囊须剩袭,草玄归去老山房。
从游函丈为离经,自愧生儿尽景升。信到铜炉无弃物,敢于藜火附传灯。
自捲新图寄长公,幽篁古木两三丛。燕城六月尘如海,得似南窗卧竹风。
瀛海无消息,冥冥鸟道长。已惊双鬓短,更待两瞳方。
落日依平嶂,洪河入大荒。忧来那可得,挥泪欲沾裳。
有人山上怨蘼芜,同是青溪最小姑。误煞怜才心一片,不堪重问过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