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议论为主,但写得很有风采。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是借此典而颂于潜僧。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以上为第一段。这一段的特点是:出语精警,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面全是诗人议论,虽出语不凡,但若直由诗人议论下去,便有平直之嫌,说教之讥。因而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由那种“不可医”的“俗士”站出来作自我表演,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之法:“旁人竹此言:‘似高还似痴’”这个“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大不以为然;他虽然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头上却将此论说成“似高、似痴”,从这模棱两可的语气里,显示了这种人世故、圆滑的特点;他绝不肯在论辩中作决绝之语而树敌。
下面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诗意谓:又想种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美事。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
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但由于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无竹”、“若对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如以对白方式发议论等),因而能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苏轼极善于借题发挥,有丰富的联想力,能于平凡的题目中别出新意,吐语不凡,此诗即是一例。
针来大笋束仍攒,作么开时色两般。荀令金炉炷沉水,昭容紫袖衬中襌。
同花异叶金金异,一种栾枝节节栾。雪里寒香得三友,溪边梅与畹边兰。
万象含秋意,相遭别有情。白云依露洗,黄叶俟风鸣。
洗作秋空色,鸣兹秋树声。声凄色自黯,悲哉此气生。
能使山河变,孰云天地清。摇落无今古,炎凉日夜更。
悠悠千载去,冉冉百年倾。薄寒感肌骨,惛浓似可轻。
伊我秋一物,谁敢向秋瞠。聊为芳草恸,随尔艾萧横。
今年新酒胜他年,味似醍醐色似泉。每向尊前忆公瑾,一壶聊寄伴开编。
东坡在岐亭,力持杀生戒。谓同鸡豚饱,曷勿芦菔芥。
齐民有要术,蔬圃细亦大。所以渤海守,计口筹韭薤。
烹菽及脯茄,古籍均纪载。厥性详义疏,本草备图绘。
清绝让乡翁,写生出时辈。馀事貌纤种,紫绿粉琐碎。
豆棚瓜架间,手摘可一再。游戏往往然,兹幅尤狡狯。
想当贵盛时,割炙恣所快。一朝厌芗腥,食单美生菜。
沿篱既吾茹,落苏亦吾爱。涉笔偶及之,肉食料可废。
列鼎故自豪,所味乃沆瀣。明公得此意,见画辄欲拜。
属题心郑重,饕餮期一汰。养福兼养财,养生此其概。
载绎东坡言,噬嗑义不昧。誓当涤三庭,常餐佐粗粝。
泗渊渔,里革匡,断其罟,悟君王。君王闻言三叹息,阜物防贪良史职。
有司藏之无忘规,庶几见罟如见革。师存一言婉而风,置革于侧无面从。
不见朝听忠言夕委弃,留衣留槛皆虚伪。前汉皇,后宋帝。
平野青无际,横空高阁寒。追游来别业,登眺凭彫栏。
北斗森相接,西山翠可抟。玉泉明远虹,金水泻回澜。
村坞千林积,都城万井攒。风长来鼓吹,尘暗走衣冠。
形迹寰中倦,襟怀物外宽。雨晴荷气彻,日静竹光团。
马龁藤萝际,鹑飞禾黍端。隙田开射圃,曲几列骚坛。
况复池台主,兼为翰墨官。侍言亲帝幕,作赋动金銮。
英俊皆登杼,愚蒙滥识韩。深知一会易,独羡四并难。
爱此舒眉目,浑如生羽翰。画屏题淡墨,丝户缀深丹。
酒泛坡璃盏,瓜浮金错盘。冰蕤烹茉莉,碧簟展琅玕。
弦奏高山调,谈倾下坂丸。写怀知异撰,乘兴尽交欢。
时泰民无警,官閒政莫干。山河万里壮,宫阙九重安。
物态浮沉是,时名文字看。相期惜岁月,各拟种芝兰。
勋业心难负,行藏鬓未残。闭门恒寂莫,出郭暂盘桓。
张弛明公意,逍遥达士观。风光愿无改,还此簇吟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