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路上行人,踏起的阵阵尘埃四处飞扬,行客相逢的时候,都交口称道:这座大楼像幻觉中出现的奇景。他们指点着最高处的檐牙,称赞它建筑的奇异雄伟,像波浪起涌,浮云飘动。今年这一带有万里长的地方,金兵没有来侵犯,人们过着太平的日子。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废除长淮的界限,恢复原来宋朝的版图。我们要建立一支有千骑的地方军,用以保卫地方上的安宁。登上高楼,凭靠着栏干观望,东南临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气象,这可能是皇帝下决心要发兵打过长淮去,收复西北的神州。
有很长的时间了,怀念嵩洛的李德裕早已去世了;有人笑我,为什么在这个楚尾吴头的地方不走?看吧!像刀弓一样的田中小道上,往来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从现在起,我们要尽情地享受这赏心乐事的快乐,要尽快安排酒令诗筹等娱乐器具,以供应人们来这里饮酒赋诗的时候用,我们要把这里建设成华胥国,虽然这是个梦,但是,我们祝愿人们年年来这里象旧地重游一样。
注释
(1)征埃:行路人走起来的尘埃。
(2)幻出:虚构的意思。
(3)檐牙:古代建筑屋檐上翘的叫飞檐,沿着屋檐的边沿下垂的叫檐牙。
(4)长淮:指淮河之长。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经河南、安徽,注入江苏的洪泽湖而入长江。全长约二千公里。金兵侵略时,宋室南逃,双方议定,以淮河为界。“罢长淮”,就是不承认以淮河为界。
(5)千骑:辛弃疾在滁州建立了一支地方武装。农忙时生产,闲时训练,战时打仗。
(6)凭栏:倚着栏干。
(7)佳气:吉祥的气象。
(8)神州:泛指中国。
(9)怀嵩:怀嵩楼。怀嵩楼即今北楼,唐李德裕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嵩洛之意。(《舆地纪胜·滁州景物下》)
(10)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可称“楚尾吴头”。
(11)陌上:田野小道。
(12)华胥(xū):人名。传说是伏羲氏的母亲。﹝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列子·黄帝》)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词由登楼而有感,登高远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作者胸怀天下,仍不能忘怀的是还在沦陷的中原大地,但作者同样对失地的收复充满希望。

  上片描写奠枕楼的宏伟气势以及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来描述高楼的气势,一是奠枕楼建设速度之快,如同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二是奠枕楼高耸入云,气势非凡。“征埃成阵”,“今年太平万里”是人民安乐的根本条件,点出了行客如云,市场繁茂,以前的饥荒凄凉的景象,已经绝迹。接下来写的是登上楼以后的感受。首先,作者感到欣喜,因为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今年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作者的思路沿着滁州这一个地区扩展到全国,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最后把矛头直接刺向南宋当朝:“东南佳所,西北神州。”弓刀陌上,车马如流是作者把思路从广阔的视野又收回到奠枕楼周围的实景中去。在楼上远眺,一是寄希望于南宋朝廷,二是面对中原感到痛心不已,东南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了北伐中原的大业。

  下片头三句“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是由古人联想到自己。当年李德裕在滁州修建了怀嵩楼,最后终于回到故乡嵩山。但是作者自己处于这个南北分裂的时代,祖国不能统一,故土难回,肯定会让李德裕笑话自己。这里已经道出了词人心中的悲痛,但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作者又有了信心。辛弃疾初到滁州,见到的人民是:“方苦于饥,商旅不行,市场翔贵,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见《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而现在完全换了另一种景象,这是他初现身手的政绩,也是他的骄傲。“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喜悦的心情,感到自己即将有所作为,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

  这首词豪放雄伟,起伏跌宕,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是辛弃疾南渡后,在抗金前哨的一首重要的词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三十三岁,在知滁州任上。辛弃疾到滁州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经过一番努力,不到半年的时间,各方面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与人民同享欢乐,建了这座奠枕楼。楼成后,他怀着喜悦的心情,与友人李清宇同游奠枕楼,兴之所至,写了这首词以和李清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猜你喜欢
侧身南望但依依,片席乘风去似飞。
莫谓苍梧在天末,帝乡看逐白云归。
四和还如九酘醅,更醇更美未嫌来。
相逢莫作两般眼,一饮不辞三百杯。
嵇阮当时无俗虑,山王虽贵亦能陪。
如今世态尤堪薄,只把官资满眼堆。
鸩鸟毛,乌喙药。
毒无医,休动著。
轻动著,尽大地人,
皮肤脱落。
仰看八尺躯,不要悬黄金。
青青岁寒后,乃知君子心。

遥遁播荆衡,杖策憩南郢。遭动透浪迹,遇靖恬夷性。

拊卷从老语,挥纶与庄咏。遐眺独缅想,萧神飙尘正。

时无喜惠偶,绝韵将谁听。习子茂芳标,有欣徽音令。

颖敷陵霜倩,葩熙三春盛。拂翮期宵翔,岂与桑榆竞。

我混不材姿,遗情忘雕映。虽非峄阳椅,聊以翮泗磬。

嗟尔乐哉襄阳人,万屋连甍清汉滨。语言轻清微带秦,南通交广西峨岷。

罗縠纤丽药物珍,枇杷甘橘荐清樽。磊落金盘烂璘璘,槎头缩项昔所闻。

黄橙捣齑香复辛,春雷动地竹走根。

锦苞玉笋味争新,凤林花发南山春。掩映谷口藏山门,楼台金碧瓦鳞鳞。

岘首高亭倚浮云,汉水如天泻沄沄。斜阳返照白鸟群,两岸桑柘杂耕耘。

文王遗化已寂寞,千载谁复思其仁。荆州汉魏以来重,古今相望多名臣。

嗟尔乐哉襄阳人,道扶白发抱幼孙。远迎刘侯朱两轮,刘侯年少气甚淳。

诗书学问若寒士,樽俎谈笑多嘉宾。往时邢洺有善政,至今遗爱留其民。

谁能持我诗以往,为我先贺襄阳人。

平生嗜酒颠狂甚,不许诸公占丈夫。
唯爱刘君一片胆,近来还敢似人无。
前年碣石烟尘起,共看官军过洛城。
无限公卿因战得,与君依旧绿衫行。

烟笼寒水月笼沙。泛灵槎。访仙家。一路清溪双桨破烟划。

才过小桥风景变,明月下,见梅花。

梅花万树影交加。山之涯。水之涯。淡宕湖天韶秀总堪夸。

我欲遍游香雪海,惊梦醒,怨啼鸦。

浮云接地日无光,足力衰迟道路长。都是小儿能疾走,这场风雨却谁当。

顾侯磊落人,称是腰腹伟。不甘封侯相,蔡父誇小史。

功名保唾掌,怀宝岂能已。鞅掌人所难,见之心独喜。

邺中贵史公,秦谚推樗里。一蒉障九州,亦自其名美。

金城上方略,万里可寸纸。顶踵禹墨间,挂冠复遗履。

苏公相知心,乃在汤汤水。抑扬磕然笑,吾心嘲里耳。

忆昔逢君夜雪中,高谈未了酒尊空。清涟绿筱今输我,白璧黄金政负公。

渭水流清终异浊,池花变碧旧宁红。欲评此意君何在,长是苍茫立晚风。

宦游何所得,岁岁客殊方。驰骛不自已,别离是寻常。

资身素无策,遐愧工与商。光景一何速,瞥然度飞黄。

瀛州良不恶,复到澄清堂。借问堂中人,生平有何长。

梦想枌榆社,披襟坐藜床。晦息存夜气,晨兴玩天光。

云胡不归去,老大徒悲伤。秋雨忽开霁,乾坤变清凉。

偶于职守外,沿檄监文场。诸生竞葩藻,寸晷何仓皇。

藩臣喜扬激,宾筵秩觥觞。秋阳暖慈闱,春风游帝乡。

瓶中有红腐,稳慱大官羊。

蜀绮吴绫惯揣量,并刀常带色丝香。自言多得豪家意,也解穿云到上方。

白头老子愁底事,正坐送春无一钱。
偶被黄鹂故牵引,却向绿阴窗下眠。
不践名利道,始觉尘土腥。
不味稻粱食,始觉神骨清。
罗浮奔走外,日月无晦明。
山瘦松亦劲,鹤老飞更轻。
逍遥此中客,翠发皆长青。
草木多古色,鸡犬无新声。
若有出俗志,不贪英雄名。
傲然脱冠绶,改换人间情。
去矣丹霄上,向晓云冥冥。
西风昨夜到庭梧,晓看窗前一叶无。
秋月照人眠不得,等闲拈弄绣工夫。

一官将白首,名字落人间。直道晚成宦,劳生多苦颜。

兹游方浩荡,何日遂高閒。素业黄河曲,云松久闭关。

逝水光阴不肯停,又从菰黍重寻盟。
平生不学采莲曲,只读离骚配酒兵。
行婆能击涂毒鼓,远近闻之皆胆怖。
唯有南泉与赵州,同死同生殊不顾。
阿呵呵,伎死禅和不奈何。

侧塞千山缝也无,上天下井万崎岖。

昨朝曾过芙蓉渡,寻到溪源一线初。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