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这首词由登楼而有感,登高远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作者胸怀天下,仍不能忘怀的是还在沦陷的中原大地,但作者同样对失地的收复充满希望。
上片描写奠枕楼的宏伟气势以及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来描述高楼的气势,一是奠枕楼建设速度之快,如同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二是奠枕楼高耸入云,气势非凡。“征埃成阵”,“今年太平万里”是人民安乐的根本条件,点出了行客如云,市场繁茂,以前的饥荒凄凉的景象,已经绝迹。接下来写的是登上楼以后的感受。首先,作者感到欣喜,因为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今年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作者的思路沿着滁州这一个地区扩展到全国,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最后把矛头直接刺向南宋当朝:“东南佳所,西北神州。”弓刀陌上,车马如流是作者把思路从广阔的视野又收回到奠枕楼周围的实景中去。在楼上远眺,一是寄希望于南宋朝廷,二是面对中原感到痛心不已,东南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了北伐中原的大业。
下片头三句“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是由古人联想到自己。当年李德裕在滁州修建了怀嵩楼,最后终于回到故乡嵩山。但是作者自己处于这个南北分裂的时代,祖国不能统一,故土难回,肯定会让李德裕笑话自己。这里已经道出了词人心中的悲痛,但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作者又有了信心。辛弃疾初到滁州,见到的人民是:“方苦于饥,商旅不行,市场翔贵,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见《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而现在完全换了另一种景象,这是他初现身手的政绩,也是他的骄傲。“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喜悦的心情,感到自己即将有所作为,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
这首词豪放雄伟,起伏跌宕,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是辛弃疾南渡后,在抗金前哨的一首重要的词作。
翳翳踰月阴,沈沈连日雨。开帘望天色,黄云暗如土。
行潦毁我墉,疾风坏我宇。蓬莠生庭院,泥涂失场圃。
村深绝宾客,窗晦无俦侣。尽日不下床,跳蛙时入户。
出门无所往,入室还独处。不以酒自娱,块然与谁语。
寒月高斋子鹤闻,竹烟梅雪冷纷纷。偶然笔落珠成字,误被人呼凤作群。
万石厕牏香史册,八荀杯杓走天文。眼中鬃鬣联翩去,任我南山北岭云。
野雀不向山林宿,如何却傍人家屋?山林怕遭罗网围,人家又恐人驱逐。
饮啄频惊殊不足,辛苦营巢随养育。昨日雨狂风拔木,人家屋倒巢亦覆。
雄悲雌泣无所施,堕地最苦黄口儿。黄口羽湿不会飞,啾啾草底啼渴饥。
雄雌啄哺稍觉长,无故又被樊笼羁。雄雌劬劬绕笼飞,啄哺不异居巢时,但恨不得身相依。
我感此情子细推,人之与物初无违。安得开笼而纵之?
山林朝市俱无疑。
共沐恩波数载中,忍看此日去匆匆。铜鱼洲静萍花合,金凤山高栗叶红。
应有素琴调夜月,时闻玄鹤下秋空。南山依旧东篱外,重对秋阴菊数丛。
秀野池阁阊丘东,千跗万萼春烟笼。主人弄笔追清雄,好客不道陈元龙。
邓尉花发山山秾,好事千里千人从。包家费家河尽塞,四方并迹舣多{舟卬}。
主人辨物邀群入,山堂日吉谋清悰。是时新正且未破,上元虽过镫犹红。
周遮何止树万丛,枝枝缀蜡缘春虫。碧天沈沈未上月,青梢濯濯初弥风。
池塘冰泮新水瀜,远近影落无边中。林亏竹蔽各窈窕,疏者得密密者重。
不夜亭边听填咽,银花火树何摇溶。拔地一塔并两峰,黑云半截垂天虹。
光焰或窃合利颗,雷峰不待南屏钟。葡萄一架制最工,百千苹实缠栊枞。
长安担头笑琐细,令我远忆浮槎翁。楚鞭戛击声磨空,动地鼓愕渔阳坟。
旃幢旌节遍山出,三里雾合昏穹窿。哀丝豪竹乐未终,化人城与仙山通。
飙车电毂如有逢,妙严仿佛来香踪。紫霞之衣金绡?,并桃冠子偏髾浓。
白咽红颊青青瞳,临水隔花小队恭。五花寂寞嫌幽宫,青虬跃跃白凤雍。
采珠拾羽共游衍,笃蓐一发云已封。厌厌夜半星横纵,主人与客欢无穷。
百瓶卧地拇折冲,接䍦倒著扶奚童。明朝更约探梅去,万山寒玉含珑松。
常伯二卿俱擅美,宪台谏省各知名。英词宜和南薰曲,雅意难追北斗城。
元礼风声谁得御,孟公姓字坐皆惊。联肩接袂予何幸,一笑从容每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