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艇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望眼欲穿,而你却是那么地遥远,在罹难了叛贼的践踏之后,九重宫阙、雕梁画栋早已满目疮痍,昔日的繁华旧景也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怕是只有摇摇欲坠的城阙和遍地斑斑的血迹,这怎不教人感到黯然神伤呢!

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身着布衣,深情地牵引着老妻乘上小艇,在浣花溪上鼓棹游赏,清澈的溪水在阳光下荡漾着波光,不远处,孩子们在水里无忧无虑地洗澡嬉戏。

浣花溪岸边的蝴蝶缠缠绵绵翩翩双飞,你追我逐;溪水上的荷花如双栖鸳鸯一般,并蒂双双。

把煮好的茶汤和榨好的甘蔗浆,用瓷坛来盛装也不比玉制的缸来得差,放在艇上可以随取随饮。

注释

南京:指当时的成都,而非“六朝古都”南京,是唐玄宗在至德二年(757年)为避安史之乱幸蜀时所置,与长安、洛阳同为唐国都。客:杜甫到成都是避难和谋生兼而有之,也非情愿,所以自称为“客”。南亩:田野,引申为田园生活

北望:相对于成都而言,长安在其北。伤神:伤心。坐:一作“卧”。

稚(zhì)子:幼子;小孩。清江:水色清澄的江。

蛱(jiá)蝶:蝴蝶。元:犹“原”,本来。

并蒂(dì):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芙蓉:荷花的别名。也指刚开放的荷花。

茗(míng)饮:指冲泡好的茶汤,亦是茶的别称。蔗浆:即甘蔗榨成的浆汁。

瓷罂(yīng):盛酒浆等用的陶瓷容器。无谢:犹不让,不亚。

赏析

  诗人在一开始就直抒胸臆,顿感一种悲怆感伤的情绪油然而生。诗人在草堂的北窗独坐,极目北望,感慨万千。此联对仗极工,“南”、“北”二字迭用对映,以“南京” 对“北望”、以“南亩”对“北窗”。

  颔联由抒怀转入描写在成都的客居生活:“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此情此景富有诗情画意,是一种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野生活。波光云影伴着棹声、嬉闹声,杜甫望着眼前这位同他患难与共的糟糠之妻杨氏,两鬓业已有些斑白,细细的皱纹开始悄悄爬上了曾经细嫩的面庞,回想起和她一起看过的风景和一起走过的人生旅程,今生有伊相伴,纵然再苦也甘之如饴,这或许就是一起吃苦的幸福吧。想到这里,杜甫内心深处的感情犹如潮水从心底奔涌而出,多年漂泊与流离的苦痛和如今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两种冰火两重天的情感交杂在一起,最终化作颈联“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这两句。“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如双栖鸳鸯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象征着夫妻或两个相爱的恋人双宿双飞,永不离分,唯美的梁祝化蝶所表达的也正是此意。

  末联诗人又把游走的思绪拉回现实中来,将视线转移到随艇携带的“茗饮”和“蔗浆”上来。“茗饮”这一叫法最早出自三国曹魏张揖的《广雅》一书中:“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可见,在三国时期,荆巴一带(今湖北、四川交界一带)把茶汤称作“茗饮”,而且煮饮的方式也比较特别。另据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载:“菰稗为饭,茗饮为浆”,“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茶”字最早首见于唐显庆中(656~661年)苏恭的《本草》中,距离杜甫写此诗的时代已有百余年,而成都位于巴蜀一带,自古以来就是饮茶成风,这在张载的“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登成都白菟楼》)中可窥见一斑。杜甫在诗中用“茗饮”而不用“茶”,足见他移风易俗,受当地饮茶习俗影响颇深。诗人在尾联中至少寄寓了两层意思:一是道出他的人生滋味,二是表达他的人生价值观。于杜甫而言,他的人生只有“苦”和“甜”两味,而且苦是远远多于甜的,早年多舛的命运和后来的尘埃落定恰如这清苦的“茗饮”和甘甜的“蔗浆”。他与妻子经历了多少的离别、思念之苦,如今能手牵手、肩并肩同乘一艇,是在尝尽苦辛之后换来的甜蜜,来之不易。“茗饮蔗浆携所有”,把苦茗与甜蔗都同置一艇上,时饮茗来时饮浆,时苦时甜,恰如在回味一段人生。至于人生价值观,在此时的杜甫眼里,茗饮蔗浆都用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瓷坛来盛放,一点儿也不逊色于精美的玉缸。瓷坛与玉缸,虽功用相同,内涵却有天壤之别,一朴质,一奢华;一象征着简淡平凡的生活,一象征着穷奢极恶的生活。诗人认为“瓷罂无谢玉为缸”,意味着他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追求显达仕途转变成追求陶然田园,由勃勃雄心转变成淡泊宁静,这一过程也诚如茶由醇厚渐转淡薄的过程。

创作背景

  《进艇》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在成都所作。此时的杜甫已至知天命之年,无情的岁月之手把他从一个胸怀大志的少年变成历经沧桑的中年,好在还有好友高适和表弟王十五的倾囊相助,他能够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上盖起了草堂,与妻儿过上一段风平浪静的日子。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你喜欢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春容秀润。二十四番花有信。鸾镜佳人。得得浓妆样样新。
情无远近。水阔山长分不尽。一断音尘。泪眼花前只见春。
百怪千妖自扫除,张道士、李师巫。
望崖争却步,遗下药胡芦。
论交乡里各儿童,三纪相看两鬓蓬。
孤宦无资元附骥,故人得意近乘骢。
秦仪面激殊今日,管鲍心知有古风。
归兴严程何太急,片时车马复西东。

几度春来眉黛妩。一夜池塘,楚女腰肢妒。栖得啼鸦垂远浦。

梨花好共风前觑。

绿倩东君曾作主。欲系行人,难绾征鞍住。灞上依依芳草护。

斜阳去后章台路。

千载经纶一秃翁,王公谁不仰高风。
缘何坐所添丁惨,不住山中住洛中。

鼋鼎从渠染指,曲车绝念流涎。犹有清馋未已,茶瓯日食万钱。

日出望车尘,徘徊至日曛。拾得红茜草,染就石榴裙。

蜀道古来难。数日驱驰兴已阑。石栈天梯三百尺,危栏。

应被傍人画里看。

两握不曾乾。俯瞰飞流过石滩。到晚才知身是我,平安。

孤馆青灯夜更寒。

司马山川忆壮游,匣中剑气尚横秋。怀人空有春天树,乘兴都无雪夜舟。

年少文章慕西汉,风流人物擅南州。缚麟老手今无几,不数当年赵倚楼。

坡觅牛矢路,公渡牛矢岭。遂令污秽地,居然化清境。

令代曹子方,陈三延癞颈。何时蹑吾履,迢迢山路永。

小小茅居傍野桥,青灯一点度元宵。
新诗多在景中得,宿酒都从睡里消。
绕舍菜滋春后雨,过门船趁晚来潮。
休嫌不住繁华境,最喜亲朋近可邀。

奇缘水饮上池深,肺腑无劳按脉寻。垣一方人能洞见,不曾窥得李醯心。

一鸟唱晴色,西园花乱开。诗成向天笑,酒熟无人来。

挂帽紫筠竹,横琴白石台。胸中千古意,写作松风哀。

闲占云霞作近邻,芋田虽薄不嫌贫。五风十雨清平世,万壑千岩淡泊身。

南岳马驹应有谶,西河狮子久无人。金襕谩笑藏鸡足,传到龙华是几尘。

河汉迢迢秋夜永,碧梧影断溪烟。纸窗斜映月娟娟。

数竿新竹粉,一枕旧山泉。

自是萧疏孤馆寂,辘轳声转凉天。几行雁影落尊前,山空人迹少,松老白云连。

春转芳塘嫩绿匀。空明窈窕足清沦。似染薛家笺子过,带馀芬。

斜石束时生折势,落花点处漾圆纹。流到红楼应小住,照微颦。

八门运化应时开,进退随金定往来。莫息明炉并百户,安然二鼎位三台。

绿野草铺茵,空山雪积银。
四时常觉冷,六月不知春。
白发添衰鬓,青袍恋老身。
到家论往事,骇杀故乡人。
八音协奏陈金石,六佾分行整礼容。
沧溟赴海还称少,素月开轮即是重。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