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游谙尽江湖味,孤篷又眠秋雨。
碎点飘镫,繁声落枕,乡梦更无寻处。
幽蛩不语,只断苇荒芦,乱垂烟渚。
一夜潇潇,恼人最是绕堤树。
清吟此时正苦。
渐寒生竹簟,秋意如许。
古驿疏更,危滩急溜,并作天涯离绪。
归期又误。
望庾岭模糊,湿云无数。
镜里明朝,定添霜几缕。
我厌倦了游宦的生活,也深谙奔波江湖的苦味,在这秋雨绵绵之夜,独自睡在船里。细碎的雨点飘在镫上,繁杂的雨声落在枕旁,使人无法进入归乡梦里。幽怨的蟋蟀默默不语,只因风雨中折断的芦苇叶,在烟雾凄迷的小洲上摇曳。最恼人的是绕堤的树上,潇潇雨声彻夜不息。
渐觉竹席上生出寒气,秋意竟是这样苦凄。古老的驿站更声稀疏,危险的十八滩水流很急,这些合起来化作天边游子的离情别绪。唉,回乡的日期又被耽误。远望大庾岭一片模糊,岭上笼罩着湿云无数。明天对镜自照,定会发现又添白发几缕。
齐天乐:词牌名。 又名《台城踏》《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等。双调一百二字,上片十句,下片十一句,皆五仄韵。其他添字、摊破句法,皆变体。
十八滩:赣江流经江西赣县、万安时的十八处险滩。
谙(ān):熟悉,知道。江湖味:谓旅途的滋味。
镫,同“灯"。
蛩(qióng):蟋蟀。
烟渚:烟雨笼罩的江岸。
竹簟(diàn):竹席。簟,竹名。
古驿:年代久远的驿站。驿,驿站,掌管传递公文、转运公物、供来往官员休息的机构。从汉代至清代均有设置。
危滩急溜:险滩急流。溜,小股水流。
庾岭:大庾岭。在今广东、江西交界处。
霜:代指白发。
缕:量词。
这首词是写客愁,以“舟中夜雨”为中心,描述离人失意无客眠时的种种感受:秋雨打篷的繁声,芦苇堤树的潇潇声,危滩的急溜声,声声落枕,声声都敲击在人的心上,最后归结出年华虚度、白发徒增的主题。整首词笔意绵密回环,声情哀迫宛转,艺术感染力很强。
上片因题起句,“倦游”“江湖味”扣“十八滩”,“孤篷”扣‘舟中”,“眠秋雨”扣“夜雨”;一个“尽”字、一个“又”字,则再现了题中所含雪上加霜的况味,同时也领起了全篇对“雨”的着力刻画。由于是“眠秋雨”,所以首先是船舱内的印象,但觉雨点声繁而势沉,击打船篷,如落枕上,灯火为之摇曳,旅人为之失眠。乡梦既已无法续成,词人的注意力便为舱外的夜雨所吸引。夜雨主宰了十八滩的旅程,前时两岸常可听到的蟋蟀幽鸣已为雨声替代,而滩边的芦苇、堤岸的丛树,则增添了风雨的变调,使之更觉荒凉凄冷。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夜潇潇”的秋雨中,不可能辨识“断苇荒芦”、烟渚堤树之类的外部景物,词人的铺写,其实只是舟中听雨,由听觉产生的联想。但这种写法,却加倍渲染出了夜雨的氛围和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下片继续宕开。“渐寒生竹簟”,一个“渐”字与“一夜潇潇”前后呼应,标志长夜的苦捱已近尾声;而“寒生竹簟”由听觉过渡到触觉;也暗示了“夜雨”形势的变化。身心交加的寒意使词人势必不能继续躺卧下去;于是起身推篷出望。此时已将拂晓;雨势已杀;但岸上古驿的残更;船过危滩的急流;都是“一夜潇潇”的雨意的延伸。它们唤起了“天涯离绪”,由归期又误的感慨,引出了词人回身南望粤中家乡的举动。而“庾岭模糊,湿云无数”的视界,又与前时的“夜雨”意脉相接。古人颇多一夜愁白头发的先例,于是词人想到到了明朝揽镜相照,定然自己也免不了增添几许华发。这一结笔,正是对一夜煎熬的总结。
此词自“孤篷又眠秋雨”句后,再不出现“雨”字,而各句无不与“舟中夜雨”的题面相连,又无句不从旅愁中反映出乡思。大笔濡染,不粘不滞。作者曾手批《山中白云词》,对张炎“濡染有致”“情景俱到”“寄托遥深”的手法别有会心,此作亦全面表现了这种种特色。
东风吹暖好年光,正月蟾蜍已落塘。更乞天公三日雨,山田高下有新秧。
圣远言湮感垫昏,河汾千载最知恩。垂绅论道称前古,束发明经奉至尊。
车骑身从游汗漫,庭闱心在视寒温。朝回未觉归途晚,斗柄西移揭角根。
主办逡巡酒,天开顷刻花。雪光瑶海月,灯映赤城霞。
秦人法网密如织,楚人逃生苦未得。一朝拔邑入南山,咫尺就与尘寰隔。
山中风俗何恬邑,竹篱茆舍临平田。男婚女嫁相代谢,岁月无纪谁知年。
昨日渔郎忽到此,杯酒慇勤问乡里。汉龙晋马相继兴,始知世代非秦纪。
由来静躁迹不同,山人怕与俗人通。送得渔郎出山口,归来相与灭其踪。
武陵太守好事者,谓人可仙官可舍。分付渔郎重问津,溪山宛在眉睫下。
初来夹岸皆桃花,再来赤壁横苍霞。千峰万壑不可辨,欲从何处寻人家。
我闻海鸥识人意,机心一动鸥不至。山人心事閒于鸥,孰谓高风可强致。
使君莫厌城市喧,浇醨朴醇各有根。机心不动争心息,武陵处处皆桃源。
功名期宦成,文章止词达。千载求全能,如何罕达拔。
夙抱稽古志,纂言穷檃括。幽阐新机深,精思元化斡。
岂徒贲皇猷,将以继往末。抚今不自足,乃复耻被褐。
好爵难久縻,世途多忉怛。放意乐丘园,长歌襟抱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