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曲子写暮春景色,表达了浓浓的惋春、惜春、伤春之情。全曲通篇用问答方式进行,词意转折跌宕,题为“送春”,而全篇不着一个“送”字,处处不现“春”字,纯以自然景象与人的活动罗列来加以描绘,别有一番情趣。
“问东君何处天涯”,起得十分突兀。题为“送春”而由“天涯”着墨,构思是别致的。“东君”在《楚辞》中为日神,后指神话中的仙人东王公,或谓春神东君。此处即指春神。如是,“送春”二字不点自明。以问句开端,让“何处”复盖整支曲子,合全篇而作出回答。
此后的五句从五个方面展示季候的变化,由小见大,探寻自然界的奥秘。“落日啼鹃”是一幅画图,写在落日的余晖中杜鹃独啼;“流水桃花”,写桃花在流水中冲涤,此中隐含桃花已行将谢去,纷乱地跌落泥尘,有一部分随流水冲去;“淡淡遥山”,写山之遥远,只在视线中留下淡淡的痕迹;“萋萋芳草”,写暮春的芳草茂盛,而且暗含“芳草有情,夕阳无语”之意,仍照应晚景;“隐隐残霞”,写残霞也只留下隐隐的身影。这五种自然景象中,有几种是相关连的,如落日与残霞,淡淡与隐隐,桃花与芳草;也有一些是单独存在的如啼鹃、流水。而季候明显的是流水中的桃花,萋萋的芳草,正因为有它们的点睛,其余部分也就受到辉映,著上了残春的色彩。“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是个对句,更进一步探寻“春去也”的踪迹。柳絮与游丝惯常被诗人用来表示春的存在,形象地看到春的踪影。此处用设句的方式,把主语“春”有意省略,柳絮今日吹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游丝又惹到谁家去了呢?这两个疑问实际上是用不着回答的,柳絮与游丝自然己随春而逝了。此正是曲家巧思高明之处。
“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钞”三句深化前面的形象,对“何处天涯”最后作出回答。可是这个回答又是具象的,往日爱弹的琵琶,现在倦去理它;人倚靠在秋千上想晃一下又下不了决心;只剩下月亮照在窗纱之上。这三个短句中前二者主体是人,后一句主体是月,但月已被拟人化,似乎月亮也感受到气候的变化,也变得春困夏乏起来。纵观末三句,似乎只字未提到春幕,也没照应“何处天涯”,可是整体形象却仍扣紧了主旨,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全曲通篇用问答方式进行,有的要回答,有的又不要回答,造成词意的转折跌宕,增加阅读的兴味。许多事物的描写,貌似平列,而实有关连,在连与不连之中,推动感情的进展。纯用白描手法,以最省俭的笔抓住最富于特征的事物形象呈现在纸上,有以小见大的效果。末尾三句,形有尽而意无穷,很像影视中的“定格”,给人一种回味。全篇不著一“送”字,不著一“春”字而言尽“送春”意绪。
东吴信佳地,碧溪绕青山。我居枕溪傍,卜筑亦有年。
山空乳满腹,迸出苍龙渊。馀波筑无声,下灌负郭田。
秋风粳稻香,落照孤鸿间。黄鸡与紫蟹,日满樽俎前。
酌酒燕宾友,挥毫散云烟。常谓享此乐,可以终华颠。
岂知萦世故,扰扰不得閒。侧身念吾庐,怅望情依然。
君是东海人,却爱吴阊土。抱得照乘珠,一朝归合浦。
此珠煜煜光欲然,掌上谁能不见怜。来从老蚌无双美,把向明蟾一对圆。
银灯膏火千门动,上元夫人亲抱送。他年拂拭向秦廷,十五连城玉争重。
草堂细雨茶烟迟,远来客子爱吟诗。一朝变化悟是主,悟到无形偏有为。
天设织机夺众巧,扶桑茧缫五色丝。金茎甘露浮清气,半空吸彻了仙味。
但爽词人藜藿肠,汉家仙基竟入魏。太白少陵两诗豪,探奇不尽登临费。
暗谷顿使魑魅藏,阴崖宁无神明卫。苦心须求格调工,寄兴莫与凡流同。
峨眉峰头弄片月,羊肠路口追长风。平顺却难险巇易,含毫垂首沈思中。
圣代无媒自萧散,杖挂百钱步可缓。出门游眺欲忘归,天际好山青不断。
雪后原野空,风高弓矢劲。岁时有阴杀,自古顺天令。
跃马径丰草,呼鹰下空夐。烈火生鼻端,割鲜矧馀兴。
此亦壮夫乐,不与儿女并。苦无枚叔辨,试起夫子病。
钟阜相催何汲汲。猿鹤休惊,却上襄阳驿。袖拂岘山碑藓碧。
凄凉泪眼今犹昔。
勋业正须年少日。楚雨湘云,囊锦都收拾。只恐绿闺春寂寂。
孤鸾背月鲛绡湿。
新愁白发三千丈,旧梦黄垆二十年。今日凄凉重过此,湖云如絮柳如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