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赏析

  《扁鹊见蔡桓公》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作者在阐释道理、叙写过程中,赞颂了扁鹊之神智而鞭挞了蔡桓公的固执、愚顽,简单的语言传达,无繁复累赘,无咬文嚼字,实为佳作。

  从首句到“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原因和主要人物,点出了桓侯“讳疾忌医”的主题。文章以“扁鹊见蔡桓公”一句交待了故事的两个主要人物:扁鹊姓秦名越人,医术高超;蔡桓公即下文所称的桓侯,是当时蔡国的国君。扁鹊首次指出桓侯患有疾病,不过此时病症还停留在表面,加以治疗就能防止其恶化。“立有间”三字不仅简明扼要地写出了扁鹊对病人的诊治过程,还表现了扁鹊高超的医术——仅凭片刻之间的观察,就能指出症结所在。桓侯对扁鹊的警告不以为意,甚至认为他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桓侯否认自己有病,并认为医生都喜欢治疗那些原本健康的人,以此来当做自己的功劳。

  从“居十日”至“桓侯又不悦”,承接上文,故事情节得到进一步发展扁鹊十日后再次觐见桓侯,他说桓侯的病情已经深入肌肤,如不加以治疗,将深入身体内部。但是桓侯对扁鹊的话仍然置之不理。“复见”、“居十日”交待了桓侯病情深入的过程,扁鹊没有放弃劝谏桓侯,体现了医者父母心的负责态度。“君之病在肌肤”一句印证了前文“不治将恐深”的推断。尽管扁鹊善言劝诫,但桓侯还是不予理睬,甚至表示出不满。

  又“居十日”,桓侯的病从肌肤发展到了胃肠,扁鹊的论断进一步得到验证,如果不加以治疗,病情将会持续加重。但扁鹊劝说桓侯依然无果,桓侯对他三番五次指出自己身体患有疾病感到不悦。桓侯患疾渐深,渐入不治之境,这一情节为下文的转折做好了铺垫。

  第四段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情节急转的开始。扁鹊远远望见蔡桓侯,转身就走,这一幕情景使文章陡生紧张感。扁鹊一改之前耐心进谏的态度,说明桓侯的病已经无药可救。桓侯见扁鹊“还走”,十分不解,让人前去询问,扁鹊道出桓侯患病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相关治疗方法:病在表皮时,热敷即可治疗;病在肌肤,针灸可以治疗;病在肠胃,汤药可以治疗。而现在,病已深入骨髓,是“司命之所属”,就连扁鹊也无可奈何。

  故事最终结局是桓侯不治而亡、扁鹊逃秦。情节到此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文章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抨击了统治者迁怒和诿过百姓的丑恶行径。

  此文以桓侯病情发展为主线,结构流畅紧凑、跌宕有致,逐步将说理推进。作者采用三迭式手法,通过描写扁鹊的多次谏劝深化了主题。另外,扁鹊的反复劝说与桓公不以为意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不费矫饰之功便刻画出人物的不同特点:扁鹊尽心负责、医术高明,而桓公骄横自大、不知变通。

创作背景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扁鹊见蔡桓公》即出于《喻老》篇,是为讲述扁鹊为蔡桓公多次“诊病”而蔡桓公却多次“忌医”的故事,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生活哲理

韩非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猜你喜欢
夭寿知齐理,何曾免叹嗟。祭回收朔雪,吊后折寒花。
野水秋吟断,空山暮影斜。弟兄相识遍,犹得到君家。
细阅浮生,为甚底、区区碌碌。算只是、信缘随分,早寻归宿。造物小儿忺簸弄,翻云覆雨难擐触。谩一堆、岁月鬓边来,跳丸速。
田二顷,非无粟。官四品,非无禄。更不知足后,待何时足。恰好园池原自有,近来新创三椽屋。且饥时、吃饭困时眠,不为福。

曲室明窗烛吐光。瓦炉灰暖炷瓢香。夜阑茗碗间飞觞。

坐稳蒲团凭棐几,熏馀纸帐掩梨床。个中风味更难忘。

寒城朝烟淡,江沫拥春沙。
群盗乱豺虎,回首白日斜。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霖霪连十日,茗盌阙招唤。寒齑味独辛,秋茧绪仍乱。

凭将苦雨诗,商弦韵馀爨。果无真赏音,落魄不须叹。

淮阴寄食卒为将,南阳閒卧卒为相。孟轲之道其如何,枉尺如何直寻丈。

伐鼓侵星发,吴门此日还。断澌溪涨阔,融雪陇痕斑。

剑井来寒树,铜棺失暮山。衰年仍事役,翻羡白鸥閒。

端午茸花簇彩鸾,高标宝鉴缕金鞶。不宜夏景销酥腕,似觉新来百索宽。

南城土垣故不塌,西宫渠水自相通。野芦花侣杨花白,蕊木叶如枫叶红。

看花长是恼离心,欲看无花思更深。惆怅西园桃杏树,花开多半在春阴。

自叹苦吟诗不老,羡君词气凛横秋。
争如兀坐茅檐下,得见凌云五凤楼。
崆峒道士误烧丹,赤鼠黄牙几许难。
坠堕阎浮南斗下,不知何事犯星官。
镐燕云开纪诞辰,括山人即华封人。
圣明天子千秋节,帖泰时年半月春。
龙左角占农事好,殿西头喜捷书频。
小臣有录如金鉴,愿献吾君德日新。

每年每遇清明节,把酒寻花特地忙。今日江头衰病起,神前新火一炉香。

君不见蜀王妃子墓突兀,成都城中若山积。墓兀寒镜涩无光,妒月欺烟化为石。

鸿荒无根凭野史,直谓山妖化妃子。临终未免怀首丘,运土山中葬于此。

山名武担锦江边,用是得名千万年。如今佛阁倚空翠,老木盘郁摩苍天。

晴云入穴西山出,捲帘坐见岚光滴。拨得文如汲冢书,免使后人疑往昔。

懋君示我蜀川图,万里江山才一握。纸尾亲题出魏公,云是潼川李生作。

岷山隐隐插云端,山下寒江经禹凿。神施鬼设露端倪,阴合阳开分脉络。

嵯峨雪岭隔蓬婆,袅娜绳桥横滴博。溪流芳腻花曾浣,江色澄鲜锦初濯。

娥眉淡扫月轮高,滟滪孤撑秋水落。白盔赤甲形模异,龙脊虎须声势恶。

影疑百越看山鹧,鸣爱九霄闻聚鹤。群仙戏集自逍遥,神女梦思犹绰约。

登龙飞凤入青霄,白马黄牛出丹壑。瞿唐峡口束奔湍,脚底雷霆常喷薄。

青螺忽涌白银盘,湖里君山谁刬削。披图不觉尘眸醒,奇径可疑还可愕。

如朝帝阙拥圭璋,如赴戎行攒剑槊。又如钟磬在高悬,如设丹梯登峻阁。

九屏叠秀即匡庐,二室穷深更嵩洛。就中地胜每因人,终古流芳真荦荦。

杜从夔府称诗圣,程向涪中传易学。独醒亭畔诵骚辞,八阵碛边怀将略。

图穷尚有岳阳楼,志士登临非取乐。我尝有意赋远游,苦被浮名自缠缚。

因图寓目亦欣然,更写此诗存大略。重来借我细临模,画史何人解盘薄。

西风离别泪,点点落清笳。
曲变犹庄舄,琴亡自瓠巴。
余生空岁月,倦迹久尘沙。
顾影知何似,苍苍白露霞。

五月不见面,几回思寄书。艰危人事废,懒拙友朋疏。

白槿开池畔,黄梅熟雨馀。感时惊久客,何日访幽居。

上清宫殿五云飞,名占先天识者稀。不向虚无参妙诀,却于图象探玄机。

中天日月开黄道,列座星辰拱紫微。谁是虚皇坛上客,夜深清露挹霞衣。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