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这首诗的题目为“次韵雪后书事”。这首诗是一首和诗。和诗是朋友之间用诗相互酬答的一种方式。这种朋友之间的相互酬答,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身在异处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进行的。根据诗中的“折寄遥怜”、“相思”、“独自回”等词可知,这首诗显然属于后者。这首诗是一首记事诗。诗歌所记何事?且看诗歌本身。
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此词的作用虽然易解,但问题是,谁人“惆怅”,为何“惆怅”。谁在“惆怅”呢?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人开篇就说自己“惆怅”,可见其“惆怅”之浓之深。诗人作诗,当蓄积的感情于提笔之际浓烈得难以化解时,便无暇慢条斯理的运用所谓的技巧表达之,而常常在诗歌的开头直接予以发泄,若李白之“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难》),即为此类。然则,诗人为何惆怅?是因为江头只有几树梅,为梅之少而惆怅吗?恐亦不是。为何?因为梅虽是中国古代诗人的爱物,但其诗中的梅多以株,甚至以枝论,若“墙角数枝梅”之类,然未见有诗人因此而惆怅者。因此,朱熹之惆怅当非为梅而为其内心本有之情绪。既然诗人非为梅惆怅,为何要以“江头几树梅”紧承其后?因为诗人要借江头的这几树梅来纾解心中之惆怅。
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杖藜”者,拐杖也。此句写诗人之行为。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乃因诗人爱梅,不忍离去耶?此种可能虽不能排除,然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
颔联忆寻梅之经历。“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此句再次表明,诗人的惆怅非为梅也。整联写诗人寻梅之经历,却以“雪压”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从反面衬托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且诗人强调梅于月明之夜绽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洁品格。诗人于此联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惆怅,而忆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曳多姿,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做铺垫。
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问题是,诗人为何将远人比作“玉”?“怜”又当作何解释?有人认为,此处的远人是一位貌美如玉的女子,“怜”是爱的意思。诚恐不妥。首先,一位走路都需手扶杖藜的老者因为思念一位年轻女子而惆怅得在梅下绕去绕来,去而复来,实在有失体统。再者,这样解释与下联“相思应恨劫成灰”在意思上也难以联系起来。“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怎么怎么,乃是一种推测。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需推测;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恨”什么?“劫成灰”。从中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至此,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就明白了。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杖藜行绕去还来”原来是在为朋友忧虑担心。
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表现其孓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当然,尾联也有对环境的渲染。“日落”、“寒鸦起”一方面渲染环境的冷寂、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徘回于梅下时间之长,突出其“惆怅”之深。
这首诗以“书事”为题,句句都是在描写诗人的行为。这些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位思念远友,为朋友的遭遇满怀忧虑的老者形象。高考命题人认为这首诗是咏梅诗,实为不妥。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整首诗描写的主体,咏物的目的或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或兼而有之。这首诗虽然写了梅,却没有对其做正面描写,虽然也表现了梅的品格,目的却不在此。在诗中,梅只是诗人用以慰藉自己鼓励朋友的凭藉,而不是要着意表现的对象。如此,不能说其是咏物诗。
长卿未老久倦游,家无斗酒不得州。平生拙甚屋背鸠,羊头可烂身不侯。
言辄触讳恐转喉,怒逢醉尉常反眸。庙堂戛击方鸣球,老人行歌聊饭牛。
我贫木奴欠千头,夜长昼短怀百忧。岩栖谷汲谁与俦,草木黄落空悲秋。
饥鹰小呼即下韝,老顽不受良工锼。长年憔悴拟四愁,浮生无根同舞沤。
更以外物为赘疣,黄侯皎皎清且修。怜我南冠如楚囚,落笔衮衮不肯休。
人物眼前无此流,合持五线裨冕旒。姓名下覆黄金瓯,万里一秣看骅骝。
去年操瑟不见收,闻君欲买吴江舟。明珠白璧惜暗投,千金价重苦未酬。
感君尺鲤论绸缪,逝将好我那肯魗。微吟有句亦复搜,敢撼大树看蚍蜉。
元龙气高百尺楼,此而未遇彼则不。人虽曰畸天乃侔,会当有驲旌林丘。
钓丝未可归沧洲。
五岭分鸢徼,三天峙鹫峰。法堂因嶂起,香阁与岩重。
寒水千寻壑,禅林万丈松。日将轻影殿,风闲响传钟。
佛帐珠幡绕,经函宝印封。野鸣初化鹤,岸上欲降龙。
北牖泉埃散,南阶石癣浓。净花山木槿,真蒂水芙蓉。
古塔留奇制,残碑纪胜踪。一音三界路,十善百灵恭。
流窜同飘萚,登临暂杖筇。摄衣趋福地,跪膝对真容。
忽似毗耶偈,还如舍卫逢。宿心常恳恳,尔日更颙颙。
苦业暥前际,危光迫下舂。已知空假色,犹念吉除凶。
覆护如无爽,归飞庶可从。
方识圣门辞达旨,作文之法在其中。但将正意由辞出,此外徒劳苦用功。
经年都洛与君交,共许诗中思最豪。旧社更谁能拥鼻,新秋有客独登高。
径兰欲谢悲零露,篱菊空开乏冻醪。纵使河阳花满县,亦应留滞感潘毛。
扪胸极坦荡,何时幻嵯峨。为山仅二仞,倒影临池波。
袖中出太华,夜负烦夸娥。儿童尽惊倒,势欲苍苍摩。
鬼凿混沌窍,灵探星宿窝。碧云飞未起,作态犹婆娑。
篆文志其胁,安知非皇娲。小窗学跏趺,尽日对吟哦。
祇愁风雨来,跋扈如天魔。挟山以超海,老矣将奈何。
三亩谁同荷篑心,一瓢聊隐在山阴。晚来醉倒柴桑酒,不省门前春水深。
三更炊饭四更起,入山采樵二十里。樵归担向市中卖,杯盐升米养妻子。
夜来西风透骨寒,一家喜跃忘衣单。橡林坠果纷满地,拾来可供三日餐。
侬家无田分外苦,何用劝农动官府。山头垒石尚栽粮,贫人安得一亩土。
光风霁月不可见,奔轶谁能继绝尘。看取芙渠菂中薏,一番花发一图新。
王公宁河彦,家山推麟凤。曾祖谥刚节,殉国泰山重。
君少负逸才,力学不好弄。追琢成文章,将为清庙供。
家贫守世禄,国恩支薄俸。辛苦事櫜鞬,黾勉易章逢。
上承老母欢,下教叔与仲。各举进士第,先后玉堂贡。
惟君补右职,羽林困羁鞚。时有张勤果,许君为国栋。
劝君脱兜牟,论荐储大用。君恋洁白养,甘阻六翮羾。
执戟扬子云,思比相如讽。朝出介马驰,暮归摊书诵。
我昔客京华,颇好事吟哢。定交杵臼间,羡君识鉴洞。
说诗解我颐,论文释我疭。一别忽六年,天为补缺空。
君备千城选,我献皋陶颂。重结金石契,忧乐誓与共。
造访停吟鞭,招邀破蜡瓮。暖扑东华尘,寒蹋天街冻。
快论争轩渠,得句互磨砻。往往拍案起,绝叫惊仆从。
君胸罗五洲,强弱分郑宋。谭兵鄙马武,著论先江统。
东邻氛正恶,庙堂事倥偬。我适登君堂,独居心有恫。
太息事至此,国是尚昏霿。一战将不国,祸变由斯种。
我闻疑信参,君言果亿中。岂料庚子夏,畿辅暴徒閧。
咄咄密勿臣,乃为市井哄。杀掠遍衢阓,横流如决壅。
君守朝阳门,匹马力制控。鸱叫昼日昏,麇聚凶徒众。
乱刃随交下,须臾毕酷痛。白骨荡灰尘,碧血滴乳湩。
次日我闻知,痴立若呓梦。犹忆十日前,过我食角粽。
哭君不成声,赙君不能赗。妻孥仓皇避,凛凛覆巢恐。
书史付一炬,遗稿莫甄综。钞存我亦失,慵放亟自讼。
我时三上书,不得采菲葑。京华随之覆,䝟貐谁始纵。
公卿不解事,安能责愚蠢。良人身尽歼,恩恤徒颁赣。
我长君两年,后死其犹瞢。匪仅抒私悼,兼为千古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