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实则是“又逢”,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芦河”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写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思念征人,却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会知道沙场之上又是怎样地令人愁肠欲断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去写“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难以排遣;“空”,又有凭空之意,叫思念也难知沙场征人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也就衬托了诗人思念之苦,较之一般写家人亿征人更为深切。诗人之所以“愁”,是由于沙场征战之苦,是由于家人思念之苦,“泪沾巾”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得到了回答。身为征人的诗人理解“家人”,同时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关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先从自己思念“家人”写开去,又从“家人”思念自己写拢来,结构回环,语意深长,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谁家方响闻莺声,恰似年时在帝京。宝马金鞍芳草路,却教潘鬓二毛生。
平生罪我只春秋,更作嚣嚣万里游。赖有吾人肯相伴,群讥众诋不能忧。
系船三日风当止,雨欲逗晴云乱飞。沽酒店家都是薄,买蔬山市晚方归。
客装淹速信难料,友社欢谐知可依。唤起玄真共心赏,桃花流水鳜鱼肥。
吁嗟两楹奠,圣殁微言绝。战国诸子兴,大道几灭裂。
劫灰出秦燔,六籍半残缺。皇皇孝武诏,群言罢一切。
别白定一尊,万世循轨辙。遗书一萌芽,众儒互拾掇。
异同晰《石渠》,讲习布绵蕝。戴凭席互争,五鹿角娄折。
洎乎许郑出,袖然万人杰。宋儒千载后,勃窣探理窟。
自诩不传学,乃剽思孟说。讲道稍僻违,论事颇迂阔。
万头趋科名,一意相媚悦。圣清崇四术,众贤起颃颉。
顾阎辟初涂,段王扬大烈。审意得古训,沈晦悉爬抉。
读史辨豕亥,订礼分袒袭。上溯考据家,仅附文章列。
儒于九流中,亦祇一竿揭。矧又某氏儒,涂径各歧别。
均之筐箧物,操此何施设?大哉圣人道,百家尽囊括。
至德如渊骞,尚未一间达。区区汉宋学,乌足尊圣哲。
毕生事赞仰,所虑吾才竭。
古称朋友以义合,义绝深悲道已孤。扫地名流今日尽,莫将故旧误吾徒。
长生底须学,神芝何处采?不见洗药人,清波湛然在。
平沙苍苍鸟未归,烟村四合高复低。渔翁两两青蓑衣,卖鱼直上长杨堤。
千峰万峰何崔嵬,朽枝瞰水忽倒垂。倦驴向桥欲渡疑,后有羸仆势若追。
却疑诗人独寻诗,舍鞍先济何所之。飞楼缥缈山之西,中有美人长须眉。
凭阑相对知为谁?岂非海上乔与期。宫中琪树秋离离,仿佛疑有香风吹。
吾闻蓬莱有此地,流水落花隔人世。便当剩买青芒鞋,小向是间住千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