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开头写残春时节,富贵之家趋之若鹜争相观赏牡丹。唐代京城长安有一条朱雀门大街横贯南北,将长安分为东西两半。街西属长安县,那里有许多私人名园。每到牡丹盛开季节,但见车水马龙,观者如堵,游人如云。诗作选择“长安”、“街西”作为描写牡丹的背景,自然最为典型。作者描写牡丹花开时的盛景,只用“春残”二字点出季节,因为牡丹盛开恰在春暮。作者并没有着力写紫牡丹的美,甚至没有对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点染,单从“豪贵”对她的态度着笔。豪贵们耽于逸乐,“无日不看花”,桃杏方尽,牡丹又开,正值暮春三月,为“惜春残”,更是对牡丹趋之若鹜。以争赏之众,衬花开之盛,“惜春残”一笔确实收到了比描写繁花似锦更好的艺术效果。次句“争”字用得很妙,不但暗示了牡丹的姿色绝伦,而且突出了赏花者的迷狂之态。
以上使用侧面描写,着意渲染了紫牡丹的名贵。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则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画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用“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承露冷”三字描写花的状态,既是实写夜色中白牡丹花承受着冷露的润泽,更是着意表现白牡丹冰清玉洁的品质。惟其不以秾艳撩人,自甘素淡,方显高雅脱俗。作者正是通过对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不加一句褒贬,不作任何说明,而寓意自显。为豪贵所争赏的紫牡丹尽管名贵却显得庸俗,相反,无人看的白牡丹却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对它处境的同情,寄托了对人生的感慨。末句“无人起就月中看”之“无人”,承上面豪贵而言,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诗题中特别点出“裴给事宅”,便是含蓄地点出这层意思。
全诗通过紫、白牡丹的对比,赞美白牡丹的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彰。短短的一首七绝可谓含意丰富,旨趣遥深。可以说,在姹紫嫣红的牡丹诗群里,这首诗本身就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带露的白牡丹花。
蛾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自信无由污白玉,向人不肯用黄金。
一辞椒屋风尘远,去托毡庐沙碛深。汉姬尚自有妒色,胡女岂能无忌心?
直欲论情通汉地,独能将恨寄胡琴。但取当时能托意,不论何代有知音。
长安美人誇富贵,未央宫殿竞光阴。岂知泯泯沉烟雾,独有明妃传至今。
颓柳敧台,明漪浅甃,青瑶相拱如笏。笼诗壁坏,冷旧家、垂露秋笔。
门外稀来辙。沧浪近、步尘更洁。几料理、簃南莳药,池北横书,吴皋占断烟月。
飞仙去,飘绛节。想汗漫青城,梦攀萝葛。山阳剩侣,尚解说、胭脂晴雪。
邻笛惊风歇。斜阳外、画阑凭热。归隐几人,秋语泠泠,枫根暗泉呜玦。
一尊相属语黄昏,密雪飘零正满门。记得江桥回马处,冷香应断玉梅魂。
一日清閒两日仙,人生何为名利牵!愚公移山智者笑,夸父追日时易迁!
我今行年已七十,得过且过皆由天。坡公大笑应许我,此是一百四十年。
乞食过东鲁,敛策入白门。白门我久游,故迹应尚存。
板桥通秦淮,高楼近长干。虽无钟山松,雨花可盘桓。
旧识如相问,休言雪窖寒。
百花堂深香雾生,将军燕客更多情。春光已到筼筜谷,客梦如在芙蓉城。
蛾眉八字远山碧,凤尾双丝流水清。金樽美酒敌秋露,今日为君怀抱倾。
雨后空山罩晚霞,飞琼西去载云车。天教烈士悲长剑,谁遣诗人哭落花。
岂有忧能埋地下,须知恨不在天涯。料应莫补离天缺,炼石何须问女娲。
千古怀人费梦思,殷勤卷赠岁寒枝。钱塘江上花如雪,不耐东风画角吹。
彤管徒传缑岭怨,采兰又酿新愁。此身已许便相酬。
一朝巾帼志,千古丈夫俦。
慷慨捐生犹易事,从容就义难求。楼空人去冷香篝。
云寒朝欲暮,月淡夜何修。
异乡同是客,君去我谁亲。日永星占火,凉添雨浥尘。
轻烟笼野色,芳草暗云津。后会知何处,徘徊芦荻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