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是单株牡丹的特写图。开头借用《典略》典故,以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次句用《说苑》典故,原典是鄂君举绣被拥越人,此谓“绣被犹堆越鄂君”,清人马位《秋窗随笔》及桂馥《札朴》已指出其为误用(桂谓当为“楚鄂君”)。诗人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绣被覆盖的越人,传神地描绘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犹堆”二字刻画花苞初盛时绿叶紧包的形状,与“初卷”相呼应。
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玉佩指舞女身上佩戴的玉制饰物;郁金裙指郁金草染色的裙。这两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作比喻,牡丹花叶在迎风起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
前两联重在描绘牡丹静中的形态,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石家蜡烛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颜色像燃烧着的大片烛火,却无须修剪烛芯。“何曾剪”西晋石崇豪奢至极,用蜡烛当柴,烛芯自不必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是说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岂待香炉熏烘。据说荀彧到人家,坐处三日香。旧时衣香皆由香炉熏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说“可待熏”。
尾联写诗人陶醉于国色天香,恍惚梦见了巫山神女,盼望她传授一支生花彩笔,将思慕之情题写在这花叶上,寄给巫山神女。梦中传彩笔,典出《南史·江淹传》,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
这首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卫夫人、越人、贵家舞伎、石家燃烛、荀令香炉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态毕现。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悠悠兮远征。倏倏兮暨南荆。南荆兮临长江。临长江兮讨不庭。
江水兮浩浩。长流兮万里。洪浪兮云转。阳侯兮奔驰起。
惊翼兮垂天。鲸鱼兮岳跱。縻芜纷兮被皋陆。修竹郁兮翳崖趾。
望江之南兮遨目桂林。桂林蓊郁兮鹍鸡扬音。凌波兮愿济。舟楫不具兮江水深。
沈嗟回盻于北夏。何归轸之难寻。
浦湿芦花,林翻柿叶,秣陵秋雨秋风。京国离筵,难忘佛阁双松。
倦游只恋江南住,闻故人、曾到山东。别青门、两听花鹃,三见霜鸿。
鹤头书下芙蓉幕,转铜驼旧巷,扑鬓尘红。玉蝀天街,朝朝缓过骄骢。
黄盘锦制朝衫称,胜年时、狐腋蒙茸。但愁君、米一囊轻,酒五杯空。
袑衣谁家郎,银鞍骑大马。新从河朔来,血战太行下。
主帅丹旐归,脱身就里社。妖氛缠牛斗,江介无片瓦。
将母岂不遑,豺狼嗥中野。怪子何淹留,清泪堕杯斝。
欢场易荒忽,扁舟实潇洒。落日照行营,长淮哀湍泻。
赠言尚慎旃,古道今已寡。
绣罢南窗睡思催,花生银海玉山颓。东风斜倚娇无力,梦入湘江隔楚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