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作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惯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惯家,饮惯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漠漠閒愁,濛濛往事,胜似柳丝盈把。记解春衣,曾宿扬州城下。
粉墙畔、谢女红衫,菱春上、萧郎白马。月夜。正游船争取,绿纱窗挂。
如今光景难寻,似晴丝偏脆,水烟终化。碧浪朱栏,愁杀隔江如画。
将半帙、南国香词,做一夕、西窗閒话。吟写。被泪痕占满,银笺桃帕。
断魂无那,霎时闲柳蘋花吹合。几点残红随蝶粉,倒挂蛛丝檐角。
鹦鹉呼来,鹧鸪催去,恨与晴波阔。斜阳无语,半天烟岫寥廓。
何处麦雨葵风,含桃金碗,九十春光恶。惆怅江南花落尽。
玉树歌声重作。画鼓萤流,琼箫人远,野草迷长乐。
御沟流水,应怜云鬓梳削。
朵朵琼花冷映扉,随风飞舞扑人衣。孤舟蓑笠添清兴,万里江山失翠微。
醉里不知明月笠,望中惟见湿云飞。袁生纸帐方眠稳,梦破人间万事非。
鼎沸图存仅十年,平生忠义在安边。英雄不学万人敌,方寸长悬尺五天。
宣布曾分南国政,贤劳敢咏北山篇。真心独有松堪比,臣节惟应老更坚。
颜渊刚且明,已私方可克。曾氏极弘毅,战兢终易箦。
中庸首谨独,屋漏无愧慝。集义孟子贤,浩然气充塞。
降自汉唐下,谁能践斯域。河洛程氏兴,焕开千载惑。
大哉敬义功,外方并内直。致知务穷理,为我开阃阈。
践履极其纯,昭然万世则。晦庵集其全,精微尽剖析。
穷理务反躬,万世立人极。我生今何迟,人亡世已隔。
因言求其心,勇猛日不息。逸驾虽难攀,驱驰紧鞭策。
鹏鹗不易并,数飞无停翼。敬义两夹持,知行互相益。
扩此天理公,去彼人欲贼。彼我皆丈夫,到头奚可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