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仿乐府诗,写了两个天真活泼的牧童在共同放牧、追逐嬉戏中的喜悦和与牛相依相傍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牛的感情,同时在结尾也表现出作者对于苛税的不满之情。这首诗写景物细致入微,新颖逼真,崇尚写实,抒情含蓄蕴藉,韵味深长。
诗借牧童口吻展开。几个农家孩子同去放牛,他们边放牧边调笑,一边指认着各自的牛:角最弯的是你家的,尾巴没几根毛的是我家的……他们“短笛无腔信口吹”,摇着长鞭,在田头地角赶着牛儿找草吃。太阳落山了,别让牛群跑得太累,近处没有好草,别叫牛群吃不饱。该怎么放牧,这些孩子全知道。牛吃饱了,骑在牛背上唱歌;牛要反刍,就坐在牛身边歇一歇;晚上回到家,还要靠在牛身旁躺一躺。牧牛的孩子与牛有这么深厚的情谊,因为牛是农家宝,垦荒耕种要靠它,牵挽载重也靠它。农民都不感激牛、珍惜牛。农家孩子如此爱牛亲牛,高启非常理解,写来真实可信,情趣盎然。想来,诗人“少年习耕锄”的时候,也是曾有过一段牧牛爱牛的亲身体验的。
倘若诗只写到这里就结束,那内容就失诸单薄了。高启给它安排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末二句由牧牛之乐转为牧牛之忧,揭出农民最大的隐忧来,那就是“输租”。繁重的苛捐杂税,会逼得农民卖牛抵债。这个严峻的现实,甚至在天真烂漫的农家孩子心里,也投下了沉重的阴影。这最后两句诗,是画龙点睛之笔,足章明志,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这首诗有意不用典,不藻饰,以求得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前八句写牧牛之乐,是欲抑而先扬;后两句点出牧牛之忧,是先扬之后抑。抑扬对比,颇见匠心。诗人要表达对农家的同情和关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鞭挞,捉笔为诗,却不假论辩,而用牧童爱牛亲牛的形象画面来道出,显得不空洞,不枯燥,不说教,小中见大,真切感人,在平实中兼见艺术构思的新颖。
勋业文章各致身,精神未易写丹青。八朝三百年间事,付与承明著作廷。
十年簪绂住京师,朝退看书不下帷。今日南行何以赠,一枝如玉岁寒期。
营居依蓬茅,在我颇显敞。阳晖馀朝温,野景有远想。
年华无淹停,俛首已古往。全生谁为贤,偃仰与鞅掌。
东坡谪齐安,人怒神所许。倒骑卧水龙,醉踞石头虎。
赤壁万里江,一叶吾敢侮。归来抵湖口,此乐乃并与。
扁舟绝壁下,鹳鹤如人语。风雷相轰豗,水石互吞吐。
山遗洞庭乐,帝下钧天舞。石钟不吾欺,一證万万古。
遗墨落人间,讹缺十四五。模糊鲁壁简,剥落岐阳鼓。
蜿蜒半鳞甲,尚恐脱风雨。画移瓦棺壁,剑化延平渚。
祝君十袭藏,堤防六丁取。
将老计转拙,故里不得安。兄弟各东西,何用保馀年。
前时吴山上,与汝酌东轩。已知是久别,杯行泪如泉。
征夫怀往路,居士恋故山。音容从此隔,望望两心酸。
去冬得汝书,知汝病未痊。道远不能顾,掩书一长叹。
迩来频梦汝,喜汝无病颜。生死方未知,谁能诘其端。
自嗟农家子,止合老田园。才疏学更误,遂为尘网缠。
晚节益零落,何日得归旋?仰视云边雁,群飞必相连。
徘徊失所从,怆然摧心肝。
清斋不为学长生,长跪高堂献芋羹。歌罢《采薇》人尚少,肯因龙卧老躬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