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前四句写景,以疏烟、明月、树木、微雨、落花、村落背景的怆凉衬托杜鹃的声声哀鸣,气氛极浓。后四句抒情,叙述自己本来已经伤心,听到杜鹃声就更悲伤了,因而产生了思家的念头。全诗基调激越,主体和客体两两相形,蕴露有法。
此诗一开始,诗人便以杜鹃自喻。杜鹃的声声嘶鸣,凄切动人,蕴含着自己的万古冤屈。
颔联写杜鹃生活之环境,诗人叠用六个名字,营造出了雾霭弥漫、烟雨迷茫、明月凄清、落花遍地的客观环境,这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曲折反映。现实世界知音难觅,诗人内心的冤屈无人可以申诉,也无人可以分担。这一联是写景。
诗的下半部分,明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诗人泪将干,魂欲断,自怨自艾,自惭自伤。因此,他深深责怪自己“谬从科试”作茧自缚。如今,听到杜鹃的声声哀啼,他越发思念家乡,甚至意欲远离仕途,回归家园。特别是诗歌尾联,虽然表面上是对自己的责怪,然而读者从中却可以体味到诗句的言外之意。仕途的险恶、科举的束缚、人生的无常,使诗人产生了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如果联系余靖的生平,就能领悟这诗句所包蕴的人生况味。余靖出身于仕宦之家,性聪慧,少年师从林和靖先生,23岁便进士及第,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等。宋景祐三年(1036),因向皇帝上书为被贬的范仲淹辩护而遭贬。因而,诗人发出了“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的感叹。
全诗托物寓怀,抒写了身世之感。以杜鹃的声声嘶叫表现诗人的万古之冤,用杜鹃声引发诗人“将干泪”、“欲断魂”体现诗人寸肠欲断的百结愁肠,表现了沉郁愁苦的感情基调。而且,诗中有杜鹃生长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诗人借此反映了所处的社会环境,这就使诗歌具有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力主改革,结果被贬。当时谏官御史无人敢言。余靖为集贤院校理,官卑职小毅然上书慷慨陈词,指责宋仁宗“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之口”由此亦被贬为监州(今江西省高安县)酒税。这首《子规》诗正感此事而作。
师在云无心,师化云无迹。明明身后语,宛是西来的。
胡为西来子,计较归寸尺。膏唇拭舌奈尔何,咄哉青蝇真吊客。
离情触处总相关,小字县名传。听去偏惊,避将无计,谁使驻征鞍。
梦中从此寻犹近,寒夜奈无眠。转眼春风,预愁江上,万点见青山。
深冬风雪转新晴,车驾亲临大祀牲。节近土牛春有信,令严铁骑夜无声。
龙楼日射金铺丽,凤纛云移翠羽轻。须信格天非异术,吾皇端拱久存诚。
仓冈日云夕,极目正黄昏。乱噪鸦千点,微生月一痕。
回光翻石壁,返照入山村。眺望因思古,挥戈战广原。
东风吹船行,西风留船住。髼松黄头郎,作底使风去。
芦篷两扇当江开,船船相趁风初回。龙渊烟气隔洲失,宣化山光随棹来。
潮头又上推船走,一时便过新河口。两人胜负篷底棋,船行迟速人不知。
黄头郎,稳扶柁,信风宿。大信肉色花枝红,采石酒波春水绿。
乌府先生返涧阿,豸冠脱却头常科。柳阴一适在思误,风床卷轴如星罗。
异哉短视江休复,著纸岩电光飞梭。经疾史恙辨豪发,笔针墨炙穷缺讹。
政如养由射拟的,虮蚤大逾车轴轲。兰陵将军遭按剑,地下有口不敢诃。
六书点画校尤细,单行夹注蚕头多。人间善本不易觏,插架手自编排过。
曩者我友玉川子,永日兀兀丹铅磨。与君往复或辨难,一句一义纷缕覼。
抱经仙去久宿草,君亦身世催义娥。独我不学愧视肉,炳烛无几头空皤。
不堪重过勘书处,老柳飒拉吹庭柯。披图坐对三叹息,树犹如此人柰何。
楼头钟鼓遰相催,曙色当衙晓仗开。孔雀扇分香案出,衮龙衣动册函来。
金泥照耀传中旨,玉节从容引上台。盛礼永尊徽号毕,圣慈南面不胜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