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清照的词中,“花”是出现得最多的意象。她笔下的花,不仅有人的情志,如“宠柳娇花”(《念奴娇·萧条庭院》),“梅心惊破”(《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而且有眉、腮,如“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鹧鸪·双银杏》);因而也有肥瘦,如“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菊花纤细,这里就用“揉损琼肌”来描写菊花的纤纤玉骨。然后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来作类比反衬。贵妃醉脸,是对牡丹的比喻。李正封《咏牡丹》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认为可比杨妃醉酒(见《松窗杂录》)。作者通过铺陈贵妃、孙寿、韩令、徐娘等典故,来说明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其香幽远,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她是屈子所餐,陶潜所采。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饮酒》之五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细赏此花,如对直臣高士,香淡风微,清芬酝藉,不减于酴釄。酴釄,即荼蘼花,花黄如酒,开于春末。
下片续写,用一“渐”字表示时间推移,秋阑菊悴。“雪清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谢的神态。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用班婕妤“汉皋解佩”的典故,以“秋扇见捐”自喻。这两个典说的都是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象化。同时,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词人不胜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纵使怜爱之极,亦不能留花片时。情不能堪处,忽宕开作旷达语:只要人情自适其适,应时菊赏,且休忆他屈子忠贞,行吟泽畔;陶潜放逸,采菊东篱。
此词当为李清照前期的作品。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李清照为党祸之松紧所左右,时居汴京,时返济南原籍。作《小重山》《多丽》等。一说此词作于大观元年(1107年)。
黄卷新儒业,青钱旧世家。征衣轻远别,祖席倍欢哗。
云薄尧天近,山昏楚日斜。高堂朝夕念,擢桂是生涯。
江乡涨后指荒郊,木杪鱼罾俯雀巢。处处葑田催种麦,家家竹瓦代诛茅。
岸容霜老菰蒲秃,水气晴粘草树交。快舫蚀波才寸许,急湍底复怨舟胶。
羽盖霓旌满空簇。暗合朝元真数目。逍遥自在乐真欢,何须一派喧丝竹。
洞仙歌雅曲。佩环时响清韵玉。做奢华、琼浆玉醴,不让金杯绿。
宴罢高真重赐禄。从此灵明无盖覆。回嗟尘世谩贪饕,皆将根本成波漉。
不知昏性烛。盖因那边光景熟。怎超升、复投幽暗,刬地遭凌辱。
径捷人踪杂,墙颓地界斜。
织篱呼野老,烹茗谕邻家。
旧穴通羊豕,新畦隔芋瓜。
尚当分汝果,幸勿窃予花。
江南二三月,大地皆阳春。万花最深处,中有读书人。
魏有径寸珠,守境无檀子。照车十二乘,何如照千里。
世乏威王贤,孰知天下士。所以饭牛儿,商歌中夜起。
徒求南海产,半触蛟龙死。异才何代无,纠纷今可理。
爱山不得山中住,长日空吟忆山句。偶然见此虚堂间,顿觉还我沧洲趣。
阴厓绝壑雷雨黑,苍藤老木蛟龙怒。岸石荦确溪涧阔,知有人家入无路。
一重一掩深复深,危桥古屋依云林。是中宜有避世者,我欲径去投冠簪。
源也世本膏粱子,胸中丘壑有如此。后来仅见僧巨然,笔墨虽工意难似。
想当解衣盘礴初,意匠妙与造化俱。官閒禄饱日无事,吮墨含毫时自娱。
谁怜龌龊百僚底,双鬓尘埃对此图。
晴明开雪屋,门巷排银山。一年蚕事办,下簇春向阑。
邻里两相贺,翁媪一笑欢。后妃应献茧,喜色开天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