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惠寺横翠阁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

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

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

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悲秋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清晨,我见到吴山,像展开的一条绿带;傍晚,我见到吴山,它又仿佛聚合在一块。

吴山是那么地多姿多态,似乎把自己美丽的身形呈现,供人赏玩抒怀

是谁建造了这座高阁,空空旷旷,什么也没有,

只有这绵亘的吴山,从东到西,像是一道帘旌,在我面前展开。

春色满眼,我却滞留他乡,不知何时回归;人们说秋天使人悲伤,谁知道春天给人的伤感更加难遣难排。

我已游览过波平水静的西湖,却更令我想念家乡的濯锦江水;再看见这横翠阁前的山色,不由得又思念起秀丽的峨眉。

哎,这雕栏又能经几番风雨?不单是我这凭栏登眺的人儿,倏忽便会龙钟老态。

百年兴废,转眼即过,更使我无限伤悲。我知道,这华美的楼台,也很快会成为荒草污莱。

可是,那时定然有游人寻觅我的游踪,在这吴山横翠之处,留连忘返,观望徘徊。

注释

法惠寺:故址在杭州清波门外,旧名兴庆寺,五代时吴越王钱氏所建。

吴山:一名胥山,以旧时山上有伍子胥祠而得名,又叫城隍山,在今杭州市西南。从,通“纵”。

故态:本来的姿态。

转侧为君容:打扮好以后,转换不同的角度,让你欣赏。这是把吴山比作美女,用了《战国策·赵策》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典故。苏轼还在《和何长官六言》中写过“青山自是绝色,无人谁与为容”;在《次韵答马中玉》中写过“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的句子,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千步冈:指吴山。

帘额:门窗上挂的帘子,悬在上端,有如人的额头。这是把吴山比作法惠寺的帘额。

人言秋悲:宋玉曾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

平湖:指西湖。濯锦:四川成都有江名锦江,据说在江中濯锦颜色更加鲜明。由于苏轼是四川人,所以他从西湖和吴山联想到锦江和峨嵋山。

悬知:预先知道。草莽化池台:即池台化为草莽。

赏析

  这是首典型的登临诗,与历来登临诗一样,分为二层,即登临所见、由登临而产生的感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波折多变,笔法灵活,用语清丽。同时,诗以五言写景,七言抒情,起首四句又杂以民歌体,活泼跳荡,用韵平仄交合,寓以变化。

  开头四句,“起得峭拔”(纪昀语),直接点出登寺之所见,而省略了登寺的过程。更主要的,是暗示了并非登一次,所以才有“朝”“暮”之说。白天看吴山,但见蜿蜒起伏,所以说是“横”;晚上看吴山,只能在夜空中见出轮廓,所以说是“从”(纵)。这一表达方式,与著名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似,可见作者观察的细致。如此写山,看似不具体,实则正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对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红,傅粉则太白的“东家之子”的描写一样,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表现出吴山之美。至此,写山题面已足,于是进而写阁。写阁不说其外部之壮丽和内部之清雅,而说“空洞无一物”,这就和题中的“寺”联系起来了。阁中当然不可能空无一物,但佛家宣称“四大皆空”,苏轼本人也曾在《送参寥师》中说过:“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实际上是对“幽人”即佛徒的赞美

  以下分别续足前面的意思,“春来”四句承接首四句,写由吴山之美惹动思归之心,因而觉得“秋悲春更悲”。“雕栏”四句承接次四句,写由朱阁之美联想雕栏易朽,致慨于光阴易逝,人生无常。这就由乐生悲,感情也显得低沉。但末二句又复振起,说人虽然与亭台池阁最终都将化为异物,但吴山长存,则诗人的精神亦长存,见出乐观和旷达,而这种乐观和旷达又暗与“幽人”数句相承,反映了佛家无生无灭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和作者的《前赤壁赋》相对照。在那篇著名的赋里,作者借“客”之口写道:“方其(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又由曹操写到普遍的人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人们追求永恒不得,是一种永恒的、无法解脱的悲哀,对此,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以不变的眼光看待物与我,就能超越具体的悲和喜,与大自然一样,达到永恒。《法惠寺横翠阁》的结尾所表达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一月。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1077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汴水溶深带雨流,黄花艳艳亦迎秋。
看花引水园林主,应笑行人易白头。
峨眉山中老,千颂自成集。
持问太和山,鹘臭当风立。
叠叠叠岚寒,红尘翠里盘。前程有名利,此路莫艰难。
云水侵天老,轮蹄到月残。何能寻四皓,过尽见长安。
谁将石黛染春潮,复捻黄金作柳条。
西崦东沟从此好,笋舆追我莫辞遥。

如烟芳草色还飞,有客乘槎欲赋归。拂袖曾经罢醴未?鸣桡偏为弄涛非。

苍茫越剑龙文暗,惨淡燕台骏价稀。若到会稽应大笑,朱君那得老凫矶!

我观世界只儿嬉,一戏相从更莫辞。绮语未忘馀习在,明朝与和紫姑诗。

邓通小臣敢皇侮,错也何人毁庙堵。臣欲戮通帝弗许,请收错诛帝罔与。

含血自歼报皇祖。

天运丁阳九,蒙尘事可伤。
群寮徒陷敌,贼子更臣张。
自古宁无死,惟公独有光。
向来从伪者,生意日荒凉。

炎荒突兀见春台,皇德昭回气象开。五色光华瞻北斗,一天雷雨动南垓。

乘槎拟借抟风力,破浪还看曝日腮。安得坡仙扛鼎笔,表忠高掞静氛埃。

二年海角寄东城,岁久移居亦有情。
去路山川嗟我远,旧时风月为谁清。
一廛受地今难继,三径怀归久欲耕。
何日山林有茅屋,百年无复问功名。
湛湛长江水,
上有枫树林。
皋兰被径路,
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
春气感我心。
三楚多秀士,
朝云进荒淫。
朱华振芬芳,
高蔡相追寻。
一为黄雀哀,
泪下谁能禁。

浮世光阴几百年,有人无计问青天。开池本为留明月,只是双轮不住鞭。

汉兴文艺推儒首,谏议才能□□师。
更向谢岩镌丽句,清风千古照江湄。

留别嫌无长物存,萧然行李去荒村。多情惟有沧州月,千里清光照海门。

客子平生三峡游,青猿树树悬高秋。归来落笔成天趣,中传蜀月巴云意。

如何猿叫驿边时,只欠行人唱竹枝。

负贩不得意,白头为蒙师。茅堂偻背入,窗纸明朝曦。

童子六七人,课余相为炊。瓦盆烧枯桑,一屋春熙熙。

珠盘粟米习,杂字券莂宜。扪虱诲不倦,安用风云词。

震泽中有山,山上丹橘林。美人采其实,望远登高岑。

玉颜照秋色,皓齿扬哀音。哀音是何曲,桃李盛年心。

流光去如波,夙心难重寻。犹有旧时梦,摇摇来锦衾。

无奈篷窗雪打声,梦魂才稳又还惊。枕衾如许犹嫌冷,多少阎闾睡不成。

我爱淳安好,於民两尽诚。
明伦喜知劝,有社敬皆生。
开学群材进,繙经众说平。
嗟予不如昔,徒尔景恢宏。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

遥望石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髪。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