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实刚融游仙、忧生、饮酒、纵情为一体,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诗的前四句,追思仙人,提出疑问。诗人开篇便从古时仙人、仙境起笔,首先创造出迷离缥缈的意境,也凝聚着诗人一生求仙的曲折历程和复杂心态。首二句仙人、仙境相应,山海对举,“栖”、“入”二动词镶嵌句中,造成神妙飘逸的意境,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景仰、追思的情感。后两句则转入疑问,这是经过一系列的艰苦探索之后的反思绪果,疑问中透露出诗人迷惘、惆怅的复杂心态。
中间四句,感叹时光倏忽,人生易老。这里,诗人为强调人生变化之迅速,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浮生”两句中,“流电”的意象与“浮”、“速、‘倏忽”等词语的交互作用,就凸现出其人生短促的意识。”天地”两句又以永存的天地为反衬,来强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识,揭示出时间的无限、宇宙的永恒与人生有限、容颜易改的矛盾,倾泻出诗人欲有为而不得,欲超脱而不能的内心矛盾与苦闷,流露出迷惘、倜怅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结尾两句,紧扣诗题,揭出主旨。诗人在仙境、人生皆令人幻灭、绝望的情境中,忽辟奇境,面对酒杯而产生种种联想,在欲饮未饮的心灵搏斗中,以尾句中反诘的语气透漏出他欲超脱而不能的复杂心态,也表达出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诗人内心情感流向变化来结构全诗。起笔是对古仙人思慕的情感基调,继而转入对仙人不复现的失望,对求仙追求的疑虑与怅惘。然后由上而下转入对人世时光易逝的忧虑,对容颜日改的无可奈何,表达出一种失落、灰心和幻灭的情绪。至此,诗人的感情潮水已退入最低谷,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这时,诗人又以超然挥洒的笔触,突然推开去,独辟蹊径,以面对酒杯的联想、发问,表达了“含情”有待的高远精神追求,从而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就形成了全诗看似漫不经心、跳荡不羁,实则整然有序,浑然天成的艺术结构,显示出这首诗“飘逸”的风格。
李白自“十五游神仙”始,一直痴迷于道教之中。而今当李白“老之将至”之时,他回首求仙访道的历程,开始反思平生求仙的经历,以及眼见“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的事实,对自己沉于道教已开始觉醒,鉴于这种复杂的心态,便创作了这首诗。
新安江上山无数。正催途、春帆度。沙市垂杨长记取。
荒烟欹岸,斜阳满树。个是逢君处。
青门衰柳垂垂暮。折得长绦送君去。可忆丰溪堤畔路。
波光似雪,花容入雾。三月飞轻絮。
庭燎夜未央,旌旗焕龙蛇。九门一放锁,万马谁能遮。
乱离忆旧事,安眠梦无何。目眩灯烛光,坐厌儿女哗。
念此亦土风,虽痴不容挝。更为卢白戏,纷争起横斜。
故岁不足计,新岁莫蹉跎。努力诵书史,从人笑翁誇。
大鹏海上居,南徙乘天风。抟扶不得力,坠落荒山中。
郁郁无可语,大鹏良自苦。群鸟怪大鹏,将毋客傲主。
丹山有异鸟,其名曰凤皇。出为天下瑞,世但惊文章。
凤皇翔八极,南与大鹏遇。无以栖凤皇,且借梧桐树。
乌鸢尔勿嚇,鸴鸠尔勿笑。毛羽虽尔同,嗟尔不同调。
凤皇语大鹏,冲天终有时。勉哉培风力,慎勿负所期。
六月息不得,大鹏心自热。茫茫九天云,独与凤皇别。
白公遗碣菉苕生,落日空亭见一泓。借问涓流争到海,何如终古在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