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是一位热爱自然、热爱农村生活的诗人,他虽然“累官权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尝帅蜀,继帅广西,复帅金陵”,但却对乡土具有一种赤子之心的感情,从“不须飞盖护戎装”一语来看,这首小令当写于戎马倥偬之中,写于他军旅生活的江村道上。
小令上阕写他在江村道上的所见:十里平畴,稻穗已黄,微风袅袅,送来阵阵新谷的芳香,而那素净的木槿花在农家篱笆前飘落下片片洁白的花瓣,丛丛的青竹间缕缕游丝正在秋天的丽日下闪着熠熠的金光,词人骑着马来到一处果木林立的山冈下,举头一望,满树果实累累压在枝头,有的还青绿未熟,有的则已经透着成熟的金黄。这三句诗是三个典型意象群,它把秋日农村的美景作了极其形象的概括,写出了江南农家的独特风貌,而且,富有视角的流动感和行踪的变化性,使读者随着诗人的马蹄“走马看花”地欣赏江村道上的一路风光,词人对农村生活与自然景物的热爱也便由这景物的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读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下阕写词人在江村道上的感受。当然上阕也是词人的一种感受,但偏重于主观上的一种情绪的抒写:“浓雾知秋晨气润”,写出清晨在浓雾中行进的那种微妙的感觉:秋晨田野上往往飘散着浓浓的雾霭。古人说“一叶知秋”,殊不知浓雾亦可知秋,这种由艺术到哲理性的提炼为人所未道,因而显得非常新颖独特。雾浓则湿度大,湿度大则空气润。“秋晨气润”又是一句艺术性兼生活哲理性的概括,它毋宁是词人希望归返自然的象征。“薄云遮日午阴凉”是词人行于江村道上的又一直觉感受,它与“不须飞盖护戎装”相连,就具有了丰富的内涵:“薄云”就是一柄遮天盖地的太阳伞吗,有了这样的天伞,人就可以受用天然的荫凉,而避免酷日当头的曝晒,这比用车前的飞盖来遮阳要强似百倍。词人在这里好像也有一种寄托:归返大自然比之戎装事主要自由自在得多,小令的深层意蕴就在这里。
上片三句词人以颜色变换为线索,先远后近,凝具匠心。第一句写远景,金灿灿的十里平畴,稻香扑鼻。第二句稍近些,红艳的木槿花后,有青翠的修竹在迎风摇曳。第三句写近旁的山坡上,累累山果挂满枝头,青黄相间,低头摇晃,招人喜爱。好一派丰收景象。充分体现了这位著名田园诗人在描绘江村美景方面的才华。
下片旨在写词人的旅途感受。时已初秋,晨雾渐渭,空气湿润,即使到了中午,因薄云遮日,也渐觉凉爽宜人。末句写词人舍车骑马,戎装而行,饱览这迷人的秋色,寄托了词人对于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词中描写了词人身着戎装巡行在“江村道中”所见优美的田园风光。一个秋天的早晨,词人戎装出游。江村的早晨,浓雾弥漫,秋气凉润。太阳出来后,浓雾散去,只见十里平川,稻谷飘香;村庄周围,槿花盛开,细长的竹枝随风飘舞;村后小山坡上挂满或青或黄的累累硕果,好一派喜人的秋收景象!词人一路巡行,兴致极高,走在太阳底下,连随从为他打伞遮阳他都不需要。作为一个负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词人在看到防区内这一派美丽而又丰饶的田园风光时,既充满了欣喜与热爱之情,同时也平添了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力量。
日暮重冈上,人劳马亦饥。不妨随野雀,容易宿寒枝。
五人墓畔一抔土,尚有残碑留废圃。其人更在五人前,一样英名照千古。
相传有明万历中,织造太监来孙隆。六门税吏虎而冠,诛求不顾闾阎空。
葛将军,真铁漠,蕉扇一挥吴市乱。老拳毒手各争雄,霹雳青天狐鼠窜。
束身归罪官吏愁,锒铛掷地寒飕飕。男儿死耳复何恨,含笑愿从要离游。
戴吾头来竟不死,从此义声动吴市。后来颜马沈杨周,五人乃是闻风起。
我寻五人墓,因至将军坟。当时国事何纷纷,赤丸斫吏固恶俗,铜山破贼真奇勋,斯人不愧称将军。
山塘七里烟波活,芳草离离埋侠骨。后人倘访五人碑,无忘有此一条葛。
采采河边兰,鲤鱼何盘盘。念我同胞人,诀绝摧心肝。
事变在须臾,浮云逝无端。临发路踟躇,谁敢前为言。
原鸰杭高声,我行何时还。十步九回头,泪下如流泉。
黑云压兮金乌藏,鼓声死兮剑无芒。血为碧兮骨为霜,五陵墟兮万井荒。
笔墨精兮职为郎,翠钿委地魂魄芳。日吉兮时良,陈列兮馨香,马有湩兮豕有肠。
舞窈窕兮歌琳琅,明星烂兮乐未央。曰既醉兮云路倘佯,毋厄兹土兮福祚长。
郭尾潭头我旧游,高原禄岭接潭头。两甫白云供几杖,悄翁一笑破群忧。
朱明已谢,蓐收司礼。爰理秋祓,备扬旌棨。奉璋峨峨,金貂济济。
上林弘敞,离宫非一。彩殿回风,丹楼映日。随珠甲帐,屯卫周悉。
睟容徐动,天仪澄谧。云物游飏,光景高丽。枯叶未落,寒花委砌。
丝桐激舞,楚雅闲慧。参差繁响,殷勤流诣。
碧苔满地衬残红。绿树阴浓。晓莺啼破眉心事,旧愁新恨重重。翠黛不B62C重扫,佳时每恨难同。
花开花谢任东风。此恨无穷。梦魂拟逐杨花去,殢人休下帘栊。要见只凭清梦,几时真个相逢。
了却尘嚣问大还,寒花清昼自闲闲。苍颜不老霜前色,卧雪斋头亦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