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词人写牡丹,多赞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充满富贵气象。总之大都着重于一个喜字,而词人独辟蹊径,写牡丹的不幸命运,发之所未发,从而寄托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上片首二句“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写牡丹的身世。姚黄魏紫在当时是牡丹中的名贵品种,这里单举姚黄,是以姚黄代名贵牡丹花种。“独步”二字,准确、简洁地说出这些牡丹的美丽和名贵。三、四句转写目前。芍药、琼花和牡丹都是天下名花,前二者虽经战火摧残,但仍近朝廷,常为词人咏歌。而牡丹命运独苦,沦落于敌人的铁蹄下,犹如昭君,成为朝廷孱弱的的牺牲品。这是对牡丹的同情,也是对朝廷当政者的怨愤。
下片“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描绘了国破家亡后中州的惨象,同时也形象地表明了牡丹的处境。盛世繁华时姚黄魏紫,倾国倾城;山河破碎中的一片焦土,牡丹也就只剩下与荒烟衰草,荆榛狐兔相伴的命运了。词人的忧国之心,离黍之哀,也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得到充分的表现。文字极为精炼,含义极为丰富。“君莫说中州,怕花愁”蕴含着词人极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怕人说中州的惨境,并非怯懦,而是更翻进一层,说明爱中州之深,言明光复中州之心的迫切,也说明未能渡江驱敌的愤恨心情。在堂堂男子汉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南宋末年,词人那种不平静的心潮是不言而喻的。结句“怕花愁”,实则是自己愁不堪忍。而词人采用曲折写法,不仅能表现出惜花的深厚情意,而且也能引读者进入境界,仿佛与牡丹相对,见其愁态,而不能无动于衷。
全词构思精妙,对比鲜明,感情深沉,达意委婉。虽是一首小词,却做到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并且结构严谨,层层相扣。借咏牡丹而生发出一个富有积极意义的主题来,是与词人的一腔爱国热情紧紧相连的。感时伤世,寄情于花,充分表现了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时刻关注。
雨霁秋高最萧洒,北城登临俯原野。海外归来多感伤,脉脉江山待来者。
胡子可人能醉我,共看落日天边泻。吾侪未知所归处,复际中原动兵马。
丈夫忘世乃大雅,谋国区区策殊下。道旁茅屋犹有人,岁晚鸡豚足相社。
将军开国弓剑传,子孙章甫能朝天。相国沉冥二十年,怀宝弗售人所怜。
飞缨跃马赫动地,公也视之如浮烟,雅歌日醉金尊前。
生有三男子,不令学剑令青编。大郎早蹑黄金榜,声名佐郡青云上。
二郎秾郁更英特,掇青拾紫犹翻掌。三郎年十馀,头颅角崭如。
拱立向人前,解背经与书。二郎昨别我,云将还故乡。
马蹄驰逐秋槐黄,龙泉出匣光自射,骅骝历块畴能当。
连翩骑从喧皇州,春风紫陌行鸣驺,生儿当如孙仲谋。
于嗟相国胡所忧,浊醪惟恨不满瓯。听我王郎行,我行还自歌。
何以赠之珊瑚柯,又何赠之玉山禾。愿郎归,白玉珂。
盛德人间不可名,笔端何以肖仪形。喜从玉树瞻东邑,始信灵根自建宁。
桂子庭前时吐瑞,兰芽阶下日添荣。自怜先世深培植,得似名公大有声。
台湾奸民杀官弁,草疏千言飞告变。疏言草野臣同春,郡丞程峻之故人。
程峻杀贼贼入署,斗大岩城贼争据。臣率义民克复之,解围专望驰雄师。
微臣虽无守土职,郡丞一印臣擅摄。昧死陈情达天阙,神策军来争破敌。
自愿随营杀群贼,乌牛栏前白刃接。贼败大呼伏兵出,矢竭弦亡外援绝,马蹄一蹶身被执。
丁未季冬月十日,骂贼常山死不屈。事闻当宁颁尺一,庙食千秋奖忠烈。
吁嗟乎,庙食千秋奖忠烈,乃是诸侯老宾客。
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人,欲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