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通过清明节没人祭扫荒坟的一个生活面,写出经过元末大战乱后,农村萧条凋敝的情景。此诗前两句写陈秀才还乡的情景,之后诗人自己也免不了悲从中来;后两句想象清明节墓地上的情景,反映了元末战乱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全诗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意境渐宽,感人至深。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两句写此时此地,写诗人送陈秀才“还乡”之景。“满衣血泪与尘埃”表现了陈秀才本人的形象,陈秀才劫后余生,还乡时的形象,很是悲哀。“乱后还乡”点题,交待了时间背景,继而引出后两句。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两句写彼时彼地,是诗人想象清明节广大农村墓地上的情景。乱后家乡,百姓家破人亡,没有后辈到尊长的墓前来祭扫家乡,已经满目荒凉。这两句反映出战乱后萧条破败的乡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这首诗写战乱后,人生悲伤,农村荒凉之场景,感叹了元末大战“乱后”广大百姓家破人亡的惨象,诗笔由近及远,由个别及一般,意境由浅入深,由窄变阔。全诗表现了诗人同情民生疾苦的心境。诗笔由近及远,由个别及一般,意境由浅入深,由窄变阔,感人至深。
昔子游鲁中,飘然起幽栖。翛翛一书簏,长物无所携。
辛勤涉长道,足趼面目黧。自言寡闻识,走俗多沉迷。
今不勇自奋,蹉跎将噬脐。类渴欲石髓,如矇想金篦。
来簉胄子席,求言学端倪。嗟予浅闻道,太仓之一稊。
松菊有荒径,桃李无成蹊。胡能使谷似,每每赪颜低。
晨昏不予舍,三岁改摄提。对案但苜蓿,有黍多无鸡。
一笑为流啜,甘若羊新刲。秋霜八九月,絺绤临风凄。
宁甘范叔寒,不求故人绨。夜窗经与史,短檠照栖栖。
靡曼一不顾,端如金日磾。嘉子甚年少,老成同齿齯。
照庭真玉树,饤座称佳梨。为文颇挺拔,绝去翰墨畦。
声华出诸彦,籍籍喧青齐。遂收济北荐,谓即辞蒿藜。
如何尚龃龉,时命多乖暌。方今天子圣,隆学古与稽。
美化浃辽夏,文星动娄奎。郡邑各黉宇,夏屋华榱题。
师儒自廷授,望实多金闺。大烹极鼎味,岂复嗟盐齑。
月书季有考,升舍兹其梯。吾邦矧多士,擅富浙水西。
文华灿星斗,光彩腾虹霓。似闻与二难,同起公堂跻。
侃侃共辉映,乳酪兼酥醍。文高各扬迈,质美皆悬黎。
生资固不凡,器用况已犀。先生力推引,同志无倾挤。
亨涂可自致,如车资軏輗。明年拔寒俊,一封下芝泥。
乡校伫宾贡,跋马登隋堤。谈笑取通显,岂直组与圭。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箠焉。众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凿天出古空,意匠穷刻露。赎取长吉魂,幻作鬼工赋。
霜岩透斑锷,石骨竦清怒。历劫至于合,彫镂不曾住。
无石不巧心,转眄殊态度。一种老健中,自发嫣媚趣。
阴巘夹琉璃,飞仄窘仙步。一死直青山,梯足于悬树。
吹面东风能散缬。雨弄柔丝,过了清明节。脆滑莺儿声不歇。
池塘淡淡霏香雪。
好倩吴侬翻一阕。宫锦氍毹,顾影神清绝。银烛光消银箭彻,一钩斜挂城边月。
去去㵎中水,悠悠头上巾。岁月如飞弹,不饮生秋尘。
家有紫霞精,一回三千春。注之金荷叶,投彼寒流滨。
寒流清且驶,荷叶何逡巡。列坐藉春草,筹影乱纷缤。
当歌即成曲,逸响动潜鳞。引脰川原外,翠霭千□屯。
理深物有悟,兴极感相因。试同世人饮,谁得此中真。
若个风姿可肖卿,曾于纸上唤真真。天生媚妩宜留影,宫样梳装更出尘。
难使有情空色相,偏从无语著精神。愿为周昉纤纤笔,粉泽脂香得一亲。
千寻峰顶立斜阳,指点方隅认故乡。山势北来蟠地远,雁行南去绕天长。
寒溪周折泉逾碧,霜树萧森叶尽黄。俯仰乾坤无限意,百年勋业愧堂堂。
今日天气佳,抚景欣有托。惟恐寒节至,安暇问藜阁。
驾言曲水游,忽思旧所作。长歌复短吟,知己乐莫乐。
公家事缤纷,痴儿应了却。抛去得閒身,任他乱离瘼。
游目四野外,岂羡千人诺。幸从王令乔,共赴葛仙约。
景物竞明媚,昂霄堪耸壑。缀途恋前美,名胜如献酢。
爰陟峰门冈,远眺悲摇落。鸟鸣山更幽,径转境弥廓。
萦纡行数里,青松挺秀崿。探奇抵灵域,不改神瀵濩。
洄洑非一折,琮琤若相搏。寻源觅诸峰,山交来一瀑。
箕踞坐孤亭,吾将问抱朴。祠宇久荒芜,药碾将安泊。
载觅张老岩,云气何萧索。漱石亦枕流,清芬浸齿腭。
若饮白玉芝,若服黄颔臛。既醉已颓然,非关酒令窄。
何意山中人,复进称觥酌。土人厌登览,此来可不怍。
迟徊更盘辟,水石喜喷薄。忽见猎平原,左卢右宋鹊。
触目有馀适,咸共归恬漠。回瞩仙舄踪,洵是阳春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