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住的猿啼声中去踏访高唐神庙,再往前走,渐渐地使看到烟霞缈,草木散发着迷人的脚香。
看到这山色,真的就像宋玉《高唐赋》,所描绘的那般美丽,远方的水声也好似在为楚襄王低声哭诉。
楚襄王听宋玉讲了楚怀王夜梦神女之事,亦心向往之,却被神女拒绝。最后在楚襄王统治时期,楚国逐渐走向败亡。
巫山庙:在长江三峡神女峰。
访:又作“望”。高唐:观名,此即指巫山庙。
宋玉:战国楚国人,为楚大夫,楚辞作家。
襄王:即楚襄王。楚襄王与神女遇于巫山之阳。
阳台:男女幽会。神女谓襄王曰:“妾,巫山神女也;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惆怅:指伤感。
这是一首绝妙的七律之作。首联写巫山庙的环境。颔联承上,由巫山神话,引出《高唐赋》的作者宋玉。最后两句进一步将自己的慨叹和惋惜推向高潮。诗中虽然写有宋玉,也是在写作者自己。寄托了作者的无奈和感伤。作者采用了先赋后比的写作手法,借以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怀。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人烟霞草木香”,这一句是从近景来描写的,读来仿佛身临其境通真。有不住的猿声,有缥缈的烟雾,有醉人的芳香,以声、色、味来构成了整幅立体画面。随着诗人先是进入凄厉神秘的处所,后才渐入迷人的佳境。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山色与水声对仗工整,同时一静一动,恰似一幅山水画。这是诗人远远观望的结果,是远景的描写。宋玉与楚襄王同是楚国人,此处引用二人的典故,更增加了高唐观的历史韵味,同时也吸引着诗人继续探寻。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宋玉《高唐赋》中描写神女在离开楚襄王的时候告辞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诗人在这里化用这些史实与典故,暗含规劝之意。作为一个乐妓,诗人能有如此见识,在韦皋及当时众人看来是大为叹服了,这样诗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同时这一典故还有另一层寓示若君臣遇合之难。神女居于巫山之阳,中间有高丘阻隔,所以要想遇见知遇者,可谓难上加难。诗人在心中不断慨叹,自己空有文学诗才,而未遇到赏识者,是何其的不幸。
“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古人常用柳叶比喻女子的眉毛。诗人虽有满腹才华,但是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她也不得不正视这一点,而为自己的不幸身世遭遇慨叹。这也许是对韦皋的一种故意试探,后来韦皋意欲授予其“女校书”职也正说明了诗人以退为进的聪明之举。
据说贞元初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早闻薛涛大名,很想召入府。韦皋是个文人,书法很有一套,也懂诗。第一次见面,韦皋想试探一下薛涛的诗文水平,就让她当面赋诗,题目不限。薛涛略微思索,就写出了这首诗。
客语先生,唶汝鹌鹑,才乎不才。纵遇敌争能,差强燕雀,为人穿鼻,终是驽骀。
尽日啁啾,一身眇小,只合充庖佐酒杯。因何事,却烦人把握,费尔安排。
王褒僮约新裁。更每日奔驰一百回。要新魁就浴,甫令东去,故雄觅粒,旋遣西来。
樊笼盈庭,屠沽入座,恐累先生盛德哉。驱之使,算豢龙非计,好鹤为灾。
白发华灯一夜春,江南江北两穷鳞。飞腾有地归尘土,诃护无钱役鬼神。
物以泡名终合尽,家随身在更何贫。清诗素壁犹堪玩,休羡扬州鹤上人。
危言且危行,初不求自全。今年君六十,得全岂非天。
世乱安所归,麻鞋直经筵。君臣幸相保,忧患犹无边。
老来益强固,劲烈逾壮年。中兴可立待,会使国命延。
寿考兼令名,青史已足传。苟生彼何取,期颐嗟褚渊。
前年离长安,与公为死诀。长安门外长乐坡,胸中壮气浑消磨。
其时夜宿灞桥上,梦中勒马犹西望。江淮之上情愈劳,去年曾寄西山高。
今年今日春将归,春风不似秋风时。山阳数月雨不止,泥深穷巷行人稀。
忽闻公死终南山,坐中忽过东西关。黄泉一去几万里,吁嗟公兮何时还。
盂有水兮无食荐,烹有茶兮无酒奠。魂兮来兮不可知,来若飘风去如电。
报恩之事终有期,未必儒生只贫贱。
闻说君家有水栀,虬枝怪石眼前稀。何如借与销长夏,待得寒窗却送归。
青山缭绕霞为岛,绿水萦流玉作楹。龙骑虹旌云不断,乘风一夜下飞琼。
古人之心不可寻,飒然秋风一室深。还留古人精爽在,鸾飘凤泊纷来临。
君家丈人爱书画,料简不使虫埃侵。中庭暴畏风日捐,悬之素壁高堂阴。
海王村中走仆仆,君从而后游书林。各投所好望门入,此时父子忽异心。
米老蒐奇有古癖,王充入市惟书淫。归来堆叠满箧几,论价不惜酬兼金。
俸钱到手便倾付,清茶展对喜溢襟。君之蓄书求有字,纸板不辨古与今。
未若丈人精品目,缣素甲乙排森森。朱繇铁石不遣慁,九原唤起欣知音。
夜阑直恐虹贯月,四边金薤垂琅琳。卧游傥欲众山响,中坐一鼓龙唇琴。
淡烟漠漠护重阴,思入罗浮梦已深。对月应怜清夜影,怀人空寄岁寒心。
云横渭北家千里,春到江南雪一林。谁向天涯问消息,好从孤管写馀音。
寒山无恙隔层阴,一缕相思为尔深。梦后何人同载酒,花时有客独关心。
飞来晴雪春留影,相送前溪月在林。官阁吟成应寄兴,不教空谷误跫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