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马黄

君马黄,我马白。
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
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
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
猛虎落陷阱,壮夫时屈厄。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你的马是黄色的,我的马是白色的。马的颜色虽然不同,但人心本是没有什么相隔的。我们一起来游乐玩耍,双双行驰在洛阳的街头巷陌。我们都腰挎明闪闪的宝剑,戴着修饰鲜丽的高高的帽子,都各自拥有千金裘,都是五侯的门客。即使是猛虎,有时候也会不小心落在陷阱里面,壮士有时也会陷于危难之中。兄弟之间的情谊只有在急难中才能深厚,才能成为相知,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又有什么好处呢?
注释
盘:游乐。
五侯:河平二年,汉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谭、王商等五位为侯,世称五侯。
急难:指兄弟相救于危难之中。

赏析

  汉乐府鼓吹歌十八曲之《君马黄》歌辞为:“君马黄,臣马苍,二马同逐臣马良。易之有騩蔡有赭。美人归以南,驾车驰马,美人伤我心;佳人归以北,驾车驰马,佳人安终极。”按明人胡震亨解释,这是一首隐言交友不终,各奔东西的诗歌。但“后人拟者,但咏马而已”,似未解其意。诗人李白不但深得其解,而且加以发明之,借以歌颂朋友相知相救的生死友谊。

  开头四句咏马起兴,以马色之不同作反衬,言人心之无猜。马色一“黄”一“白”,对照鲜明;马色与人心相比,一异一同,相得益彰。接下二句承上而来,写“我”与友人骑马外出游乐,双双行进在洛阳路上。洛阳是东汉的京城、唐代的东都。那里市井繁华,名胜林立,是游冶之佳处。“双行洛阳陌”一句不仅点明此行之豪壮,而且表现了行影不离之友谊。这好似李白与杜甫的交游:天宝三载(744)三月,李白得罪了高力士被放出翰林院之后,曾到过洛阳一次。当时杜甫也在洛阳。于是两位大诗人相会了。从此他们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翌年,杜甫在齐州所作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那虽是他俩同游历下的情景,但从中也可想象到他们当初在洛阳相识时,也是一见如故、情同手足的。

  下二句为了渲染人物之显赫,还描写了他们的衣着和饰物:佩着长长的宝剑,闪闪发光;戴着高高的红冠,十分耀眼。这样的装饰,不仅表现了外在美,而且揭示了他们超凡的精神世界。爱国诗人屈原在《九章·涉江》诗中说:“带长剑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他之所以“好此奇服”,是因为怀信侘傺,不见容于世,故迥乎时装以示超尘拔俗。李白与屈原千古同调,所以其崇尚也有相似之处。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二句一从经济着笔,一从政治落墨,意在表现他俩不寻常的社会地位。以上二句极言他俩家资丰厚,靠山坚实。

  “猛虎落陷阱,壮士时屈厄”二句转写友人遭到了不幸:正像奔突的猛虎有时不免误入陷阱一样,壮士也会遇到暂时的困迫。猛虎乃兽中之王,啸震山岗。落难亦不落威。此句以猛虎作比,言壮士落难后仍不失当年之威风。

  最后两句紧承上句诗意,既是对落难朋友的回答,也是诗人情志的抒发。“相知在急难”一句正体现了“危难见真交”的至情。俗语云:“人在难处思亲朋。”能急友人之难的人才是真正的“相知”,所以诗的最后说:一个人自顾自身修好,那会有什么益处呢!此句似他问似自语,余意不尽,惹人深思。

  这首诗虽然以乐府为题,写汉地言汉事,但诗的主旨却是为了以汉喻唐,即通过咏史来抒发诗人贵相知、重友谊的襟怀和赞颂朋友间彼此救助的美好情操。

  此诗采用乐府体,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而且融进了李白诗歌所特有的豪放风格。语言明快而活泼,格调清新而自然,字里行间充满了豪宕之情。因此,高棣说:“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第三卷《正宗》)

  李白感情充沛,瞬息万变。为适应感情表达的需要,他的诗在结构上也变幻多端。此诗也如此,言事抒情既一气呵成,又抑扬有致。开头至“俱为五侯客”,是平叙,但调子步步升高,至“长剑”以下四句蓄势已足,然后突然一转——“猛虎落陷阱”,好似由高山跃入深谷,诗调变为低沉。最后二句调子又一扬,既承且转,似断实联。全诗一波三折,跌宕生姿。

创作背景

  此诗为拟古辞而作。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学术界迄无定论。一说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是年李白由南阳北上洛阳,返梁园,经邺中游河东及关内道,徘徊于邠州、坊州之间;一说大约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是年李璘兵败,李白坐罪下狱寻阳,正处于危难之时。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猜你喜欢
甘向深村固不材,犹胜摧折傍尘埃。清宵玩月唯红叶,
永日关门但绿苔。幽院菊荒玩寂寞,野桥僧去独裴回。
隔篱农叟遥相贺,□□□□膏雨来。

浮云无定着,乍合还分离。廓开万里天,好是无云时。

我怀苦萧屑,多感不自拾。奈何情所亲,容易成南飞。

秦人虽受宝,睨柱谁瑕疵。空能九宾赏,终负连城归。

此道固有命,如君应未迟。且从淮上游,霜浓蟹螯肥。

载取一樽酒,里门相扶携。笑语欲难背,古人良可期。

开编若对面,谑浪尤相宜。皎皎澄汉月,森森琼树枝。

燕地重郭隗,吴儿轻陆机。晓来犹薄露,会见高风披。

注目。正江湖浩荡,烟云离属。美人衣兰佩玉。淡秋水凝神,阳春翻曲。烹鲜坐啸,清净五千言自足。横剑气、南斗光中,浩然一醉引双鹿。
回雁到、归书未续。梦草处、旧芳重绿。谁忆潇湘岁晚,为唤起长风,吹飞黄鹄。功名异时,圯上家傅谢荣辱。待封留,拜公堂下,授我长生录。
晴空碧。吴山染就丹青色。丹青色。西风摇落,可堪凄恻。世情冷暖君应识。鬓边各自侵寻白。侵寻白。江南江北,几时归得。

咚咚傩鼓饯流年。烛焰动金船。彩燕难寻前梦,酥花空点春妍。

文园谢病,兰成久旅,回首凄然。明月梅山笛夜,和风禹庙莺天。

池边二十五亭台,个个朱窗向水开。亭下扁舟荡双桨,打鱼送酒几回来。

色韵详看已醉心,任从行下许多金。相邀插带留欢日,郎为亲拴白玉簪。

谢灶新添一瓣香,终年欢赏费茶浆。天公定恕风流罪,不藉君侯为讳藏。

前代何人画山水,长安关仝营丘李。
华原特起范中立,三子相望古莫比。
亦有北苑与河阳,后来作者谁能当。
米家小虎出逸品,力挽元气归苍茫。
房山尚书初事米,晚自名家称绝美。
艺高一代谁颉颃,只数吴兴赵公子。
当时弭节匡庐峰,曾写太平兴国之神宫。
五峰却立疑争雄,台殿突兀纷青红,中有云气随游龙。
我对此图卧三日,遂令奇气生心胸。
乱来学士遭漂荡,文艺草草谁能工。
笔精墨妙心更苦,那得再有前贤风。
於乎!乾坤浩荡江海阔,使我执笔将安从?

绿树村村暗,黄茆处处低。渔人贪落照,晒网屋檐西。

我思仙人,乃在南斗之下香炉之峰。手招五老白云里,掀髯玉立凌天风。

不知何年鬼斧凿破混沌窍,绝顶直与银河通。上有奔崖喷壑之飞流,下有横江饮涧之长虹。

白波九道走东海,流转万古无终穷。仙人词源亦如此,天然秋水生芙蓉。

开元召入黄金屋,挥毫醉写清平曲。鸣凤不栖阿阁巢,青蝇翻污连城玉。

金鸡放赦夜郎回,生死托交鹦鹉杯。人间斗酒醉不得,此水可涤愁怀开。

酒星在山头,酒泉在山下。便当酿作蒲萄醅,不费千金之裘五花马。

胡为梦落峨眉亭,千年一去不复醒。画中仿佛见颜色,屋梁落月秋冥冥。

闻道骑鲸入瀛海,神游汗漫知何在。大鹏借我垂天云,八极三清会相待。

远浪已摇目,疾风仍打头。翩翻仰飞鸟,矫捷羡轻鸥。

湖有万顷白,舟才一叶浮。意行从泛泛,吾道本悠悠。

当年绣斧出九天,倏如白云下长川。千峰收雨作秋色,至今梧竹吟寒泉。

熙台重来又三载,干将出匣光不改。冰浆尽贮明月秋,风露冥冥接沧海。

海空迢迢行玉麟,霜影荡漾龙蛇惊。石田归来紫芝好,策马更入南山青。

渔阳歌两岐,何如阳春生物物不知。鲁人颂泮水,何如弦歌一千里。

昆也虎渡河,宽也蒲作鞭。何如樵溪九曲落叶静,平铺绿水栽红莲。

紫微殿前列藩辅,华盖苍苍五星聚。夔龙䠥?天一方,蟋蟀吟秋桂枝暮。

蓬莱枫叶昨夜秋,璚楼梦觉题金瓯。银河横空白鸾去,安得追逐钧天游。

乱山深处销孤城,宇宙清秋尚郁蒸。见说蜀王成杜宇,早看秦火接夷陵。

虎牙天险凭关隘,鱼复江流感废兴。今日俞矛歌汉德,片帆安稳浪纹层。

不道春来偏困我。多少韶华,都向愁中过。窗外繁红娇欲堕。

枕前幽梦云难锁。

雨泣孤灯人未卧。锦被寒生,实鼎焙馀火。把酒破愁愁不破。

今宵毕竟如何妥。

人生若轻尘,为乐苦不早。荣辱同一瞬,劳心徒懆懆。

既无子晋术,又乏忘忧草。良辰岂云再,愁思令速老。

志士宝其名,庸人工其巧。试问萧艾姿,安知松筠抱。

儿眠儿眠娘暗祷,祷儿年高不知老。采芝结伴年谁好,仙人偓佺王子乔,洪涯赤诵商山颢。

读遍文章理真诰,儿兮儿兮是娘宝。寣寣哑,誽誽讴。

乱离寻故园,朝市不如村。恸哭翻无泪,颠狂觉少魂。
诸侯贪割据,群盗恣并吞。为问登坛者,何年答汉恩。

斗室绝尘嚣,澹然清百虑。一卷读未终,暝色起庭树。

焚膏用三馀,中馈毕群务。惜此良夜长,疏镫耿兰炷。

明月静罗帷,流辉照简素。澄怀得微会,知新在温故。

清幽庾信诗,绮丽相如赋。朗诵恍有神,流连得真趣。

渐闻林鸟啼,疏帘透风露。

琵琶亭下北风狂,浩荡江天接大荒。
亟舍扁舟登伟观,旋呼官酒作重阳。
故人一见惊头白,寒菊新开满眼黄。
底用四弦如裂帛,异乡游览自悲伤。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