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迫害的不幸与无奈。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怨”的真实内涵是:“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周公佐成王”至“成王乃哀叹”十四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实,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天威不可干”的“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吾欲竟此曲”四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竟”,终也。“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本来,这四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咏史政治诗一下子明显地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颇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四句,“难”、“患”、“刊”押韵,后十二句,“言”、“连”、“寒”、“干”、“端”、“叹”等押韵,声调和谐,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湖阴旧雨记重来,小阁深明傍水开。螮蝀横空桥倒影,琉璃拍岸浪成堆。
胜游君复羹鱼婢,幽屏予方饭芋魁。遥想经行断堤曲,野花漂尽雪玫瑰。
寥落空山古殿寒,十年前路事辛酸。空馀彩笔题纨扇,不复长歌醉玉盘。
汉苑春花终有恨,荆庭秋树惨无欢。平生意气惟君在,宿草成烟泪未乾。
独酌谣。独酌且独谣。一酌岂陶暑。二酌断风飙。三酌意不畅。四酌情无聊。
五酌盂易覆。六酌欢欲调。七酌累心去。八酌高志超。
九酌忘物我。十酌忽凌霄。凌霄异羽翼。任致得飘飘。
宁学世人醉。扬波去我遥。尔非浮丘伯。安见王子乔。
十旬风雨清明节,昨夜窗前见新月。喜谓春晴可出游,平明携樽南陌头。
陌头不见花开处,城中城外多桑树。桑树连天绿叶浓,落花尽在春泥中。
春泥浩荡从马踏,香魂宛转蹄躞蹀。看花泪眼忽潸然,人生安得长少年。
鞦韆旧俗讲堂东,稚子相呼我半聋。莫对春风思拍拍,应随释氏说空空。
染红濡绿诗魂远,去国怀乡客意同。先冢纸钱投未得,几声啼鸟落花中。
秋掩重门里。坐西窗、联床剪烛,良宵能几。去日匆匆苍狗幻,尝尽愁中滋味。
恨四壁、埋忧无地。蓦念光威分手日,到那时、忆著归宁未。
人一别,便千里。
名山著述成何计。叹年来、东涂西抹,半供游戏。女伴过从元不少,眼底纷纷弱绮。
算谁是、闺中知己。我有吟情抛未得,更怜卿、骨相都寒矣。
一灯灺,浩歌起。
云溪寂寞净无苔,泉上吟坛向石开。尘梦未醒春已老,山灵相唤客重来。
酒筹不计看花饮,诗句难成待雨催。为惜残英久留恋,孤篷又向月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