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春天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有令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的景象。但好景不长,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就过去了。久处异乡,又是一年清明节。黄昏坐在小院思念亲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
亲人所处之地与这里仅隔咫尺江山,却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来而只能悬目相望,鱼雁互通。望穿秋水却音信全无。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
蝶恋花: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阑珊:衰败、将尽之意。芳草歇:香草将凋萎,不再芬芳。
客里:离乡在外期间。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民间有上坟扫墓、插柳、踏青、春游等习俗或活动。
落红:落花。啼鴂(jué):又名伯劳鸟,类似杜鹃的一种鸟,鸣声悲凄,古人认为是不祥之鸟。
咫(zhǐ)尺:形容距离近。楚越:春秋战国时两个诸侯国名。
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魂销:谓灵魂离体而消失。形容极度悲伤或极度欢乐激动。
音尘绝:音讯断绝。音尘,音信,消息。
梦破:梦醒。心欲折:形容伤心欲绝。
梅花:指《梅花落》,笛曲名。
这是苏东坡写的近十首《蝶恋花》的一首。从词面上看,显然是一首于暮春时缅怀亲友之作。词中没有说明所怀念之人是谁。从所表达的情感来看,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亲友,而是关系比较密切而又常常为他所想念的人。
词的上片抒写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作者与亲人的互相思念之情。本来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苏东坡举目所见,确实“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他对暮春景的概括。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又”过清明。按习俗,清明节是祭扫先人茔墓的节日,但是他乡作客,先茔不在此地,无从祭扫。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偏是鴂鸟啼鸣。这是他对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又是“春事阑珊”的形色补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表述他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亲人所处之地可以说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天不作美,不如人愿。“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东坡此词,如单纯把它看作怀人之作,调子似乎低沉一些。但情感真挚,婉转曲折,感人至深,但为了进一步领会它所含的真情实意,应从东坡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的发展过程加以探索。
此词当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当年暮春,苏轼在镇江一带办理赈饥事,已将近半年未能回家,因作此词以表达对杭州家人的思念。
樛枝卧龙蛇,冷蕊缀冰雪。千里故人心,今年为谁折。
亦自悲春暮,居然负所期。金山一柱立,沧海万波随。
征雁群群急,浮云日日吹。淹留吾有待,吾爱桂花枝。
文字久不磨,形骸倏已改。何为恋人间,一瞬即千载。
强令短者长,短长究安在?我今恨渠短,自谓犹有待。
朝来昨既失,夕至昼奚逮。始知逝川叹,圣者难自解。
长逝等无归,岂必归为鬼。形声术可留,神识还真宰。
文字固非道,聊复托生死。
家住文江头,东望秦淮涘。恋恋父子情,迢迢隔山水。
粤昔奉父母,留侍大母居。重闱供甘旨,旦夕承婉愉。
久违父膝下,仰慕闻诗礼。况乃大母心,惓惓念行子。
北地困远涉,风霜多苦颜。幸复荷荣宠,何时见斓斑。
昨者促我来,令我慰羁旅。腊月达京城,升堂拜父母。
我父见子来,惊起还悲叹。别时汝总角,汝今已胜冠。
我母见子来,怜我克孝敬。念我涉苦辛,问我行久近。
各言问大母,大母今寿康。听荅未及已,零泪沾衣裳。
我留侍父母,蔼蔼天伦乐。诲语日殷勤,离怀顿舒豁。
舒怀未几许,我父呼我言。父母喜汝来,大母傒汝旋。
我未报国恩,养亲诚赖汝。事父汝日长,遄归勿辞苦。
拜跪受父教,黾勉惟敬承。晨起别高堂,扬舲复南征。
维时二月初,春风动杨柳。父执书赠言,朋游劝行酒。
人生尚孝行,子归重操脩。矧子英妙年,勉学循嘉猷。
而翁我同朝,且复同乡郡。何以赠子行,努力崇令问。
何年鬼斧斲嶙峋,石上犹存碧藓纹。满眼青钱无用处,空囊盈贮锦岩云。
三十馀年一梦同,向来朝士尽沈空。如今白首趋行阙,不是当年长乐钟。
几年无复听乡音,一听乡音泪更深。收拾乡音担去尽,不教细碎动予心。
宣城仙圣地,山水作名州。石控琴高鲤,江深谢眺楼。
白龙降已久,黄鹤唤何由。尔去乘云月,飘飘过十洲。
登山还有兴,晚屐怕桥危。野拙狂尤懒,寒生涕任垂。
登楼宜极目,下榻忆当时。晤对情无尽,清言慰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