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诗的首句写地点和节候,次句写倚阑人的形象;三四句写春光将尽,燕子尚未回归旧巢,烟雨笼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鲜艳的容光,具体而婉曲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神仙不世出,蟪蛄笑蜉蝣。嘉禾旷膏泽,稊稗矜有秋。
驱马将焉往,荆棘满崇丘。玄阴结严冬,芳意坐自遒。
鸿鹄从何来,哀鸣声啾啾。愿欲适县圃,路阻迷所投。
况我孱懦成,引领空忧愁。
羽轻鲜知福,地重每贪祸。有以羲皇民,居然北窗卧。
此意俗莫悟,将非首阳饿。
芳游迷艳绮。认颓垣古甃,蔓萝交曳。画阑回首,零落旧题字。
断魂烟雨里。绿珠门小应闭。半角西山,知颦蛾怨晓,曾否黛痕洗。
好句屯田漫拟。一酌清冷,识曲今谁是。鬓丝风影,人与露桃悴。
素波浑不起。鹿卢修绠空系。梦隔仙源,但银瓶信杳,难问绛河水。
尺籍徵兵下,铜鱼使者章。临淄十万户,一半戍渔阳。
佳菊那能采,茱萸兴不忘。商船向南去,凭与问浔阳。
凝云变晴景,积雪满山丘。公子延绮席,美人回綵舟。
逶迤度飞阁,窈窕接层楼。微飙散轻霭,寒光抱空浮。
勿云歌钟乐,适为窭者忧。愿言均此施,荣名及千秋。
画师小景如传神,自昔水墨无丹青。老钱变法米家谱,妙在短幅开烟屏。
烟屏咫尺互明灭,赤城霞绮山阴雪。松风四月五月时,坐定还疑棹歌发。
秋堂吏隐洪堂都,对画却忆莼丝鲈。吴兴山水虽可摹,老钱丹青今世无。
向来闭閤讨玄思,往事空嬴两鬓丝。老岂敢应西苑召,病惟深愧北山移。
三茅道士餐松赋,五柳先生采菊诗。六六洞天何处所,拨云飞舄任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