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诗的首句写地点和节候,次句写倚阑人的形象;三四句写春光将尽,燕子尚未回归旧巢,烟雨笼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鲜艳的容光,具体而婉曲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云霄羽翮正翩翩,南北成名总妙年。古迹欲寻勾漏令,客程来自素馨田。
频登郡阁山当槛,并醉湖桥月上船。闽国扬帆从此远,女牛星野早秋天。
黄沙茫茫若华匿,枯树无皮当道立。拿云捉月奋爪牙,四起悲风鬼神泣。
饱经霜雪不记年,夕阳古堠同巍然。浓阴密叶曾荫暍,意以屈曲全其天。
君不见,丁戊之间旱为虐,两年不雨日熏灼。析骸易子嗟此邦,岂惜树身遭剥落。
我行抚树兴长嗟,蜕馀苍骨寒杈丫。为问河东千里道,凶年饥馑馀几家。
颓垣败壁隐蓬户,呜呜仿佛闻人语。佝偻老翁兀向前,欲诉未申泪如雨。
自言身本故家子,颇有田园傍汾水。火云炽野草木枯,邻里亲丁皆饿死。
昔年豪兴游江湖,归葬骨肉还故都。所亲无存家为墟,孑然一身何所图。
愁容惨淡兼衰病,枯树剥肤感同命。少时裘葛老无衣,羞向人前道名姓。
哀弦未终天欲暮,行色匆匆戒前路。长揖老翁申慰辞,人力难回信有数。
前村野店悬孤镫,当为老翁枯树留长句。
君不见洛阳记室双鬓皤,不忍荆棘埋铜驼。西风忽念鲈鱼鲙,归来江上眠秋波。
又不见甫里先生心更苦,河朔生灵半黄土。夕阳蓑笠二顷田,口诵羲黄思太古。
二君隐沦岂得已,一生不及鸱夷子。吴宫鹿走越山高,脱缨径濯沧浪水。
丈夫此身系乾坤,岂甘便老菰蒲根。古今得失一卮酒,我欲起酹汀鸥魂。
忠义为徇国,英雄不爱生。一心雪国耻,百战走金兵。
兀术呼天哭,云燕唾手平。青衣仇未复,黄阁议垂成。
江海乾坤窄,君王社稷轻。秦奸不足责,张相乃无情。
竟葬南溟骨,谁悬北望情。不须论始末,都付史官评。
文梓双栖鸳与鸯,金笼探闭羽毛香。可怜汉渚虚投佩,合笑东邻漫隔墙。
月照绮罗看玉树,风和丝管合金堂。新诗闻说多佳句,应道杨花扑武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