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诗的首句写地点和节候,次句写倚阑人的形象;三四句写春光将尽,燕子尚未回归旧巢,烟雨笼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鲜艳的容光,具体而婉曲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竹城西北地势平,田园参错续海坪。凉秋九月风怒吼,黄沙滚滚海雾腾。
朝来气暖纤尘净,睇眄中天极辽夐。群峰缥缈列画图,巨海澄浤涵明镜。
高楼凭眺兴欲狂,振衣疑蹑千仞岗。大呼奚奴捧斗墨,露肘颠书十数行。
题罢馀情犹未已,朋辈之中有绝技。龙团一饮润我喉,客吹羌笛我长讴。
法曲乍聆「梅花落」,名泉又报「鱼眼浮」。但耽雅乐与香茗,何须佳酿共珍馐。
君不见赵嘏有句艳今古,长笛横吹倚画楼。又不见卢仝作经细评骘,七碗风生百虑休。
清音美荈各痂嗜,骚人适意何知愁。我非骚人多坎壈,生平十事九烦忧。
秋前约侣游榕省,遍海鲸鲵迭闻警。况当海氛迭闻警,积闷萦胸劳引领。
空有低昂七尺躯,才劣终军敢请缨。自从游兴动中来,意马心猿常驰骋。
今日登临怀抱开,高天迥地任徘徊。归时笑傲闺中友,聊当乘风破浪回。
倦游燕市忆炎蒸,裘马翩翩自五陵。书断塞鸿家万里,剑悬寒雨客孤灯。
无媒岂恨黄金尽,卧病翻愁白发增。总为浮名虚小草,莫怜吾啸愧孙登。
买酒消閒愁,剪刀剪流水。閒愁不可消,流水无穷已。
悠悠窗下断肠波,总是行人堕泪多。门外马嘶思远道,小嚬犹唱渭城歌。
歌声未断征鞍发,望断垂杨人影灭。斜阳照影却归来,两地相望今夜月。
阅人多矣主人翁,离别都归一笑中。陌上行人终不悟,年年杨柳怨春风。
荔薜墙空雨气深,湿苔满径竹森森。城中不得三农信,塞上争禁十日阴。
野佃负薪多未得,邻翁乞米数相寻。笙歌饮散者谁子,命驾归来醉堕簪。
新堤杨柳斜,游冶肯还家。珠弹光流月,春衣色胜花。
幕遮芳草路,骑并美人车。何处菱歌起,仍怜似若耶。
隆冬谁谓地无冰,阴气凝寒放晓零。小涧化为银玫带,层崖换作玉围屏。
收藏孤鹭沙边白,埋没苍松岭上青。便欲寻梅须踏雪,不妨拥氅上高亭。
君才如此,是天生人物,从来希有。屈宋于今成鼎立,子建平分八斗。
疋马燕台,联镳菟苑,赋出争傅口。乌丝新调,傲他秦七黄九。
忆昔意气拿云,文章腾焰,直唾功名手。此日雄心犹肮脏,每对青天搔首。
俄上龙山,寻过鸿水,访我烟霞友。来朝归去,且倾今夜杯酒。
问津扬子江头,滔滔潮汐东流去。六朝文物,千年陈迹,几更乌兔。
天限东南,水流今古,地分吴楚。喜壮游千里,桑弧蓬矢,功名事、儒生语。
翘首石头城北,簇楼台、远连芳树。雪销天气,澄江如练,碧峰无数。
银瓮春回,金山钟晓,梦闲鸥鹭。早归来,尽日风平人静,孤舟横渡。